百名校友访谈录之:耕耘海洋事业 一生无怨无悔

发布日期:2011-05-19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3138设置

——访我校82届水产加工专业校友黄世峰
 
     黄世峰,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加工专业毕业,厦门大学经济学硕士,工程师。1975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福建省水产供销公司副经理,福建省水产厅办公室主任、加工处处长、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境保护处处长、海域管理处处长。2004年6月起任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9年8月起任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选择水产
       1972年我十八岁,刚刚高中毕业,当时的生活很困难,而且工作没有分配,因为没念过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所以我只能在福州市做临时工。1975年我被分配到集体所有制工厂,一干又是三年。高中毕业后的整整六年,我一直只是在靠苦力活养活自己。1978年的时候,邓小平提出要恢复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的高考。当时不像现在,念大学的机会要少得多,大家都想读,都想学知识,我也一样一心想考取大学,学点东西,搞点名堂出来。因为报考的人很多,所以竞争很激烈。我当时就读的高中是福州市第十七中学,那并不算一个很好的高中,整个年级一共十二个班,大概五六十个人中只有一个能考进大学。值得自豪的是,我所在的中学里就我一个人考上了大学本科。当然,考上专科的也有很多,但是本科就我一个。
       那时我们学校是从上海搬到厦门的,而上海,那个时候已经是大多数中国人眼中的大都市了,所以在填写志愿的时候,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我报的都是厦门水产学院。我分数很高,也就顺利地被录取了。那时的心情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难以平复。
       至于选专业,因为那时家里很困难,我希望为家人分忧。而水产品加工涉及到食品,我想学会了这样的一技之长,以后至少能自己加工水产品,自己吃也好,拿去销售也好,总是有条路的。抱着这样的愿望,我选择了水产加工专业,之后就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
水大印象
       1978年秋,我进入了上海水产大学开始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涯,当时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够进到大学这个门槛,大家都感到很光荣,认为应该好好学习,多掌握一门知识。我记得当时在水大,大家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都很用功读书,可以说四年里一分一秒都没有浪费。生活就是上课、吃饭、读书,晚上也总是看书看到很晚。对于我们来说学习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当时的课程不能够自主选择,都是学校安排的,前面三年是基础课,最后一年是专业课。我们的专业涉及到十几门化学:有机、无机、物化、生化等,都是以化学为主。
       很多老师让我记忆深刻,最深的就属我们的日语老师了。我们学的外语语种是日语(当时日本是水产品加工很强的国家)。学日语不比学英语,英语入门难,学懂了便相对容易;日语是入门容易,但要深入则不容易。日语老师的名字我依然记得叫吴大有,我们和他关系很好,他在传授给我们知识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很多日语的外来词汇和英语的发音很像,所以很多日语我也听得懂。我虽然没有去过日本,但是学过的日语,是记一辈子的。
       我们当时的宿舍一个房间六个床铺,床是上下铺的,一个宿舍住了十二个人。我是跟一个山东的同学上下铺的,他是应届生,只有十八岁。
       在厦门的时候每天天一亮学校就吹起床号,后来大家掌握了起床时间,早上起来锻炼身体,背日语单词。课余时间就是跑步和打羽毛球,当时都还没社团、学生会之类的。我以前在班上当过生活委员,那时候的生活委员就是管每个月的饭菜票。说到饭菜票,在厦门的时候伙食比较差,天天高丽菜,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包菜。当时食品供销紧张,每个人每月只有三四张的肉票,一张票买一块肉,用完就没了,所以要节约着用。后来在上海军工路,伙食还是得到了比较好的改善。在厦门念了两年之后,1980年我又跟随学校一起学搬回了上海。匆匆岁月,厦门两年,上海两年,我拿到了毕业证书。
拼搏人生路
       在水大四年,我很感激老师把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给予了我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我后来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分配到了相应的单位工作,都能够很快的适应以及将学到的知识很好的应用。
       1982年大学毕业,国家包分配,我主动要求到水产供销公司去,因为水产供销公司有加工科,这样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家都比较乐意去。我被分配在福建省水产供销公司,干了十年左右。我一直负责批发销售,也就是供销业务。当时水产品必须是国家统购统销的,所谓“统销统购”就是指统一收购,统一调拨,统一销售出去,不允许私人企业买卖,只能由国有公司经营。我们所做的就是大量的买进来,然后再整批的冷冻,卖出去。像猪肉、蔬菜、水产品、蛋、禽、大米粮食等都是这样,运到北京或者上海就必须由公司来统筹调拨。国家当时是计划经济,做这个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不能照单全收。不合格的、变质的、大小不够的都不能收。不只是这样,收够那种水产品也是有规定的,比如说黄鱼、鳗鱼、乌贼等是可以的。
       1993年,我进入了福建省水产厅,开始了一份新工作。工作几年后我决定深造,之前念的水产,门还是比较窄的,在水产厅不但搞水产加工,还涉及到国际市场,产品的国际销售。我需要更多的知识来辅助。于是1997年,我决定到厦门大学念经济学研究生。这一课程如果要拿到硕士学位是要参加全国的统考,要考外语、综合水平等等,和我本科学的都不一样,所以也是困难重重。只能说,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到2000年,我拿到厦大的国际经济学硕士时已经46岁了。
校训感言
       海大的校训是“勤朴忠实”,在我看来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要勤奋,要诚实,要有着坚毅的信念,从学生时代就去培养、去塑造,要有志向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当然,校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这些,还应当努力学习,立志做社会有用的人,将来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觉得人人都要有这种精神,不论力量的大小。大学四年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在人生道路上的积累与总结,但这四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这四年,可能后面走的路就不一样了。
海大百年之约
       面对当前国家形式的发展,我认为学校在专业设置、师资要求、教学条件各方面应加大建设力度,尤其是在师资教学培养方面,希望一流的老师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这些一流的学生要进入更高端的领域。海洋是中国今后发展的方向,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发展空间。虽然中国已经把海洋经济提到更高更重要的位置,但是目前海洋领域相对于其他领域还是落后,比如说海洋矿产、海洋资源的开发以及海洋能源的利用,海洋药物的开发利用,这些水平还是很差,要走向海洋,谈何容易。我们需要探索到国际的公海去,就像我们在探索空间上一样,登月、人造卫星、火箭等,但是现在海洋方面这样的突破不多。总的来说,我们利用海洋来建设祖国,发挥海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
       对学校的师弟师妹们,我希望他们要学会珍惜。大学四年的时间是很快的,要很好的掌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然后才能不断地获取各方面的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百年校庆马上就要到了,作为福建校友会会长,我一定会参加母校的百年校庆。希望学校能把百年校庆搞得隆重热烈,以此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口述:黄世峰 采访、整理:黄蒙蒙、黄含露、王永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