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初雨,一夜复晴。近来,随着周围温度的逐渐升高和各科考试的结束,同学们对短学期的期待也与日俱增。图文楼104气候宜人,7月4日,首场报告“中国鱼类学的历史和现状”揭开短学期序幕,主讲人为我院博士生导师唐文乔教授,随着唐老师的莅临、精彩的报告,同学们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讲座由鱼类多样性、价值、研究内容和历史四个方面来描绘鱼类学基础,每个类别又严格按照系统的分类进行扩展说明。唐老师说:“鱼类的研究本身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堂每天无不得鱼而食,钓鱼更是风靡全球的一项运动。”其形象的表述总能吸引在座同学。讲演前期,唐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给10级的同学们讲授鱼类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使同学们再次了解鱼类的多样性(种类多样性、体型多样性、生态多样性),鱼类的价值(生态价值、食用价值、工业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以及鱼文化)和鱼类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形态、分类、生理、动物地理、古鱼类以及保护生物学)。这些都是初学者所感兴趣的。唐老师并未在一开始就给同学们讲述那些熟知的学科历史和人物,可谓用心良苦——只有在认识到事物的价值,才会对创造它的人产生敬畏之心。
随后,唐老师切入正题,讲到了中国鱼类学的研究历史,无论是国外的卡奈、冈瑟、贝尔格,还是国内的秉志、寿振黄、张春霖……都为这门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唐老师的演讲更是让在座学子再次感受到了作为水产人的骄傲。如果说专家及前辈们:王以康、沈世杰、孟庆闻以及其他先驱对中国鱼类学贡献是巨大的,那么,朱老对学科的贡献就是不朽的。历史应牢记,而光辉的历史更不应该忘记。只有在先辈们汗与血的激励下,我们才能努力积极的工作学习并在将来超越前人,相信在新技术与新理念的革新下,在水产学科的不断储备中,中国的鱼类学可以走的更远。
大道如斯,其路漫漫;上下求索,任重修远。在诸多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努力相互扶持下,水产与生命学院的同学们作为研究海洋生物道路上的一群人,拥上诺云下擒龙的壮志豪情,在不久的将来必能成为学科的践行者,这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也在同学们依依不舍的目光中圆满落下了帷幕。
(撰稿: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