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教授谈人生”系列人物之十:钟情紫菜,奉献一生

发布日期:2011-10-14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345设置

——访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严兴洪
 
 ——严兴洪
 
       严兴洪,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了二期国家“863”计划重大研究项目,3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他1977年考入我校海水养殖专业,大学毕业工作3年后,再次考回母校攻读硕士学位,毕业留校工作7年后,东渡日本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回国后,他带领校内外的科研团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紫菜新品种,先后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奖励。9月13日,严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和工作经历,与我们共同分享他留学生活的美好记忆与感受。

严教授在实验室工作

严教授在生产单位检查苗种生长情况

少年分家忧,劳动磨意志
       严教授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农村家庭,靠父亲一人挣钱养活全家三代人。他少年时代正值文革动乱,生活异常艰苦。在他还身不及牛背高时就开始分担家里的经济重担,每天起早贪黑的割草牧牛羊,挣到的工分除养活自己外所剩无几。这一干就是8年,直到上大学的前一天才放下了手中的农活。当时每天干活的时间在5小时以上,除了在学校的时间能用于学习外,几乎没有余暇时间可用来读书,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成绩,照样年年是三好生,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的前二名。从小劳动和生活的不易,不仅培养了他顽强的意志,而且使他很早就认识到珍惜时间和勤奋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人生的许多东西,是无法从书本和教条中学到的,而只能从辛勤的劳动中悟出来。在与我们谈起当代大学生时,严教授无不可惜的感叹:“你们这一代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劳动。因为没有经过劳动的磨练,你们对时间的宝贵和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的理解不够啊!”
大浪淘沙,高考中榜
       严教授是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批考生。当时的高考可谓是百里挑一,大浪淘沙。而他通过努力,成了顺利走过独木桥的成功者之一,被当时的厦门水产学院录取。作为“1977高考”的亲历者,谈起那一段特殊的难忘经历,他至今仍记忆犹新。由于文革时期的读书无用论泛滥,很多年轻人看不清时代的方向,荒废了学业。而他却始终牢记母亲的一句话“书读到肚子里不会烂掉”。由于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即使在干农活的田间休息时间,他照样会手捧书本,勤奋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恢复高考,他榜上有名,顺利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对于那段特殊的年代,严教授没有抱怨,反而多了一份感激。他认为,正是那段特殊的年代,才磨练出了他们这代人的品质与坚强意志,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而坚强。
追求事业,坚定考研
       1978年2月,他进入厦门水产学院学习,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青岛水产养殖公司工作。在那里,满怀壮志的他却过起了“一张报纸,一杯茶”的办公生活。他不想在办公室里耗费自己的青春,并主动要求到生产一线去挥洒汗水,与农民一起去养虾。这样的要求令领导也费解:好好的办公室生活不过,干嘛要去和农民一起养虾,过苦日子?他知道自己不适合坐办公室,脚踏实地地干一番事业才是自己的追求,于是决定考研!为了把每年20天的年假积起来用于考研前的集中复习,他连续两年没回老家过春节,独自一人在远离家乡的青岛“体验寂寞”。最后,他如愿以偿,成功地考入当时的上海水产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留学日本受益颇丰
       研究生毕业后,严教授留校工作。1992年,他向在法国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海藻学术大会组委会递交了一篇关于江蓠原生质体成株的论文,该论文被评为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了2500美元的奖金。利用这笔奖金,他只身赴法国参加会议。他在会上发表了世界首例江蓠原生质体成株的研究结果,受到了同行学者的好评,同时也获得了后来成为他博士导师的东京水产大学(现东京海洋大学)教授的赏识。第二年,导师为他申请到了日本文部省国费奖学金,让他赴日本攻读博士学位。
       谈起在日本的多年留学生涯,严教授感触颇深。他说,只要有机会出差去日本,必定抽时间去探望已年迈的恩师。在日本,他不仅在学术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对待科学的态度。他的博士导师在日本藻类界是以苛求完美出名的严师,对研究十分苛刻,哪怕论文中出现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不允许。他喜欢这样的导师,因为他深知严师出高徒的道理,他的硕士导师也是我校有名的严师。从导师们身上,他学到了对待科学研究要有严密逻辑的思考方法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也对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现在的严教授,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严教授,人如其名,严!”。走进他的实验室,觉得整洁有序,井井有条。严教授经常告诫自己的研究生,如果实验室脏乱差,得到的研究结果是不可信的。对待学生的研究结果更是严格把关,从严要求。一篇已交付出版的论文,哪怕最后校稿时发现有数据错误也会叫停。对待教书育人,他同样是实事求是,严格对待。学生的考试成绩哪怕差一分及格,他绝不会“仁慈”的将它拉到及格线……这样的小事,在大多数学生看来也许不近人情,但严教授说这是对学生和学校的负责。在他看来,老师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钟情紫菜奉献一生
       在国外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后的研究后,严教授毅然回到了母校——上海水产大学任教,继续他的紫菜事业。回国后,他连续担任了二期国家“863”计划重大研究课题的首席科学家,经过近10年的努力,终于培育出我国首个紫菜新品种---坛紫菜“申福1号”,被农业部认定为适宜推广的水产新品种,在全国进行推广。
       从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再到今天,严教授的研究方向从未改变,一直都是研究紫菜。有人曾劝他,别老是搞紫菜,还是换个更容易拿研究经费的研究方向吧,但他却说,我这辈子没有别的本事,只能研究紫菜了。对于紫菜,他已经钟情了近30年,并准备继续从事他的紫菜事业。他有一个心愿未了:改变国人的紫菜食用方式。国人时常用开水冲泡紫菜做汤吃,这种延续了数百年的食用习惯不够科学。他说,紫菜的蛋白质含量接近40%,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微量矿物元素,兼具营养和保健双重功能,但其细胞中的营养物质却被包裹在厚实的细胞壁和琼胶中。人体没有消化琼胶和其它藻胶的生物酶,因此紫菜大部分营养无法被吸收。即使用开水冲泡或煮,也无法破开紫菜的“软甲”和细胞壁。正确的方法是先通过烘烤,进行细胞破壁处理,待紫菜颜色由黑变青绿色,营养才能溶于水中,被人体吸收。“日本人均紫菜消费量很大,达到中国的十倍左右,这也是日本人均寿命世界领先的原因之一。”严教授说,我国不仅要研究和推广高产的紫菜新品种,同时也努力培育营养价值更高、口感更好、更容易消化吸收的紫菜新品种,同时改变我国坛紫菜的加工和食用方式,使这种古老的藻类就能更好地造福中国百姓。
恪守校训,寄语海大
       当我们问及严教授对于校训“勤朴忠实”的理解时,他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理解。他说,勤、朴、忠、实四个字中,“实”字最重要,一个人,只有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对于即将度过百年华诞的海大,严教授希望通过我们寄语海大学子:在人生道路上,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断认识自己,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严教授最后勉励我们说,不轮春夏秋冬,他希望每一天都能在海大美丽的校园里能看到学生学习的画卷,能够在实验室里看到更多身穿白大褂、埋头忙实验的学子身影。
       采访结束后,我们想,严兴洪教授对我们的寄语,或许是他人生的最好诠释!

(撰稿:杨晨洁、张芸)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