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原海洋学院院长楼文高先生
楼文高,1964年9月生,汉族,浙江省人,博士,教授。现任上海商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报编委会副主任。1985-2001年在上海水产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工程技术学院、海洋学院副院长、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学报编委会委员。
座右铭: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天道酬勤。
工作中的楼文高
初入水大,感慨万分
我于1985年7月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本科专业为机械制造工艺及其自动化。
能到上海水产大学工作可以说是一种缘分。当时工作是学校分配的,在可选择的单位中,我选择了上海水产大学,准备担任教师的工作。
在这之前我对上海的了解还几乎是零。在我提着沉重的行李箱从火车上下来后,又经过连续三次公交车换乘,终于在五角场乘上了59路公交车,到达了当时还在军工路的上海水产学院。
到了学校后,正犹豫着不知道要怎么走时,便有位后勤部的老师前来迎接我。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师二话不说就接过我沉沉的箱子领我去宿舍,并且妥善地安置好因长途跋涉早已疲惫不堪的我。直至今日我仍能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而这位老大爷——我在水大接触到的第一个人,他的热情和朴实更让我永生难忘。日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学校把整个校园最好的宿舍楼安排给我们这批新到的老师住。这份对老师的尊重和珍视也深深感动了我。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还要属在学校的第一顿饭了。我本是浙江人,本科四年都在北方生活,吃的都是面食,很难吃到江南的家常菜;到上海后,在食堂吃的第一道菜,是丝瓜炒蛋,这在北方是吃不到的。这份才二毛五的小菜,让我从西安到上海后,第一次感觉到家的味道。
85年是我校引进新教师最多的一年。当时全校只有1500名学生,一下子引进四十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教师,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现在的“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
基层锻炼,收获颇多的一年
为了增强理论课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历练,学校便开始采取新教师下基层实习锻炼这一举措。机制专业毕业的我自然就被安排到学校的机械厂进行实习。那厂在当时其实也是学校的“后方”,所有工科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金工实习,时间从一周~六周不等。
整个机械厂大概就三十几个人吧。进厂后,我被分配到的第一个任务是管理仓库。仓库有两个办公室这么大,50多平方米吧,所有和机械有关的零件、配件、工具都放在这里。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之前学生时代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也接触到大量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用语。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便在师傅的帮助下,摸清了整个厂的家底和工作流程。
尽管在工厂实习期间,有时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又是实习又是生产,忙得不亦乐乎,还要经常加班,十分劳累,但我却乐在其中,将所有关于机械的实际操作、设备、工装夹具等再次学习一遍,为以后讲课的生动性和实施案例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之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总会把在那一年实习当中碰到的实例拿出来作为课堂例子,进行解剖和分析,既生动又真实,很受学生欢迎。这一年,最大的收获便是让我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做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另一大收获,便是学习上海话了。不像如今社会推广普通话,在二十几年前,上海话在整个上海市是十分流行的,不论走到哪里耳边都会萦绕着上海话,在我们机械厂也不例外,师傅们甚至用上海话朗读报纸。在如此的环境下我的上海话水平也就迅速提高了。
漫漫教师路
通过一年的下厂实习,我对机制的实践也算是驾轻就熟了。之后,我的教师生涯真正开始了。
至今我依旧无法忘记第一次试讲,讲课内容是钢铁冶炼。那次的备课很仓促,在试讲前两天我才被告知,只能连夜备课。到了试讲的那天,台下坐了一批资历深厚的老教师,再加上自己第一次上讲台上课,真的有点紧张。好在没有怯场,表现还算不错,给老教师留下的印象也挺好的。同时,老教师们在试讲后的第一时间就指出了我的不足,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他们一丝不苟、严谨求真的思想和精神也深刻地影响和激励着我前进。知道不足,会改进得更快。
之后我便开始做助教,直到1988年。当时我们有三种发展方向:参加教师进修班、
考研、出国。一部分同事报读了教师进修班;还有一部分为了出国便整天忙着读外语,考WSK(全国外语水平考试);而我,则选择了考研,并考取了当时的上海工业大学(即今天的上海大学),由此开拓了我对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学术之路。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结束后,我回到水大,开始研究计算机模拟、优化和建模。由于受当时国家对研究生的政策限制,直到1993年我才评上讲师。到95年,通过“打擂台”竞争,我又被聘任为副教授,在学院继续从事计算机模拟方面的研究工作。97年开始担任工程技术学院(现在的海洋科学学院和工学院当时是一个学院)副院长。一年后,学校选拔了约五十名优秀青年教师考WSK,准备出国。我顺利通过了WSK开始,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批准,1999~2000年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访问交流,精心挑选了一位计算机应用的知名教授作为我的导师,主要在最优化技术、人工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建模技术等方面进行学习和研究;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成功发表了两篇SCI检索论文。 2001年3月,在水大将工程技术学院改名为海洋学院后一年,我被任命为海洋学院院长。但此后半年不到,我就被调走了,离开了我为之奋斗和工作了十六年的水大。而这十六年,也成了对我执教之路影响最大的、收获最丰的十六年,没有水大的培养和提拔,也没有如今的我。
虽然离开水大已经很久了,但和水大的联系却一直没有中断,我时刻关注着水大的发展和进步。在水大更名为海洋大学,校区搬到临港新城后,我也时不时的会过来看看老领导、老教师、老朋友和同事们;聚聚餐,聊聊天,忆往昔岁月之点滴。
在海大期间和离开海大后的时间里,周应祺校长、林樟杰书记、叶俊书记、潘迎捷校长、吴嘉敏副书记、万峰副书记、顾乃达副校长、曹德操副校长、黄硕琳副校长、章可畏主任、周以剑副主任、潘德隆主任等海大的很多领导、同事、朋友等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借此机会,对曾给予我帮助、指导、关心和支持的所有上海海洋大学的各位领导、老师、同事和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上海海洋大学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母校!
我眼中的海大
1、 海大的优势
海大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和规模,有它独特的底蕴和优势。
首先,它在干部培训和选拔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出色。96年,也就是我成为副教授的第二年,学校设立了中青班,把学校里有发展潜力的、相对能力较强的中青年教师组织在一起,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和交流。一个班有十几个人,我也是这十几个人之一。
当时,我还是一个副教授,只是很纯粹地教学和研究,工作内容还没有广泛到处理更复杂的事务。进了中青班后,结识了来自不同学院、不同职能部门的优秀人才和领导。在一起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便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和发现自己的不足:我发现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都存在着另一种形式,通过交流,很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中青班中,大家分享各自的经历、经验,取长补短,对各自的帮助都是很大的。中青班的学习的确为我之后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和帮助。
其次,海大善于给予年轻人机会,鼓励年轻人做事,这在当时是领上海高校风气之先的。我四十岁不到就做了主要学科二级学院的院长,这在其他学校还是不多的。真的感谢海大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给予我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海大不止是对老师的培养有道,学校更是培育了千千万万个优秀学生。就如同校风“勤朴忠实”一样,在水大的十六年里,学生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勤奋、朴实、忠诚;当年那些我做班主任带的学生,到现在还会有联系,过年过节都会收到他们的问候和祝福短信,时常也会聚聚,共叙发展和友情。做人不能忘本,水大的学生便是如此,他们懂得感恩,懂得饮水思源。
曾经有几年,由于国家对整个水产行业不太重视,导致了水大的发展非常艰难。但是水大人没有放弃,仍坚持着对水产事业执着的信念。之后随着国家重新对水产、农业的重视,学校也渐渐走出困境,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正式改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后,学校以全新的面貌站在了更高的起点,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我相信海大的未来一定会前程似锦,如同大海般宽广。
2、 对海大今后发展的建议
前面有讲过,85年我进学校的时候,全校学生就1500人左右,当时学校做的五年规划都是以人数为目标的。85年,五年规划是2200人;到了90年学生人数已达到了3000人,于是又做了5000人的规划……国家扩招后,学生人数骤增,开始以万来计数,外地生源也越来越多。所以我认为可以尝试把学校整体向上提一个层次,多多增加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在重视本科教学的同时,着重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风气会得到更好的升华,学生素质也会随之提高。
对学生的寄语
现今我还对当年“老三届”(77级、78级)的学生那种珍惜时光、认真学习的韧劲记忆犹新。由于他们是历届生,经历过社会的磨练,更明白知识的重要性,更珍惜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时光;到了84级以后,高中应届生越来越多,学生的整体感觉就有点不一样了。可能就应了那句老话,太容易得到,就不太懂得珍惜。现今中国的高校学生普遍都存在这个问题。
当然时代不同了,现在学生的价值观也和以前的不太一样,各种社会诱惑也更多。但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在大学这四年的学习机会。王小波说:“二十一岁是一生的黄金时代”。大学生最要做的便是把握当下的每一天,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并清楚定位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既要脚踏实地,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又要仰望星空,胸怀宽广;有理想,有追求,并努力实践,不断进取,“天道酬勤”对99.99%的人都是适用的。
希望大家经过大学四年的磨练,从小树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黄金时代”更加发光发亮,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采访、整理、摄影:许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