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教授谈人生”系列人物之二十四:科学无边界,探索无止境

发布日期:2012-04-09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4252设置

——访我校工程学院院长王世明教授

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热情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王世明

人物简介:王世明,男,山西忻州人,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工程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主持过多项重大攻关课题,获得省部级奖1项,其它奖6项,其中“车辆与自走机械机电液一体化研究与开发”项目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性能和各研究子项的功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专利33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和上海市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并担任多家国内外核心期刊的特约审稿人。2003年9月被河南省人事厅评为“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2005年3月调入上海海洋大学,任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2006年1月起任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院长。

 

2007年3月,与原校党委书记叶骏(后排右四)赴日交流并看望我校留学生

2008年3月,赴山东日照港洽谈产学研合作事宜

2009年8月,赴福建浯屿岛调研渔船节能情况

王世明教授1964年6月出生于山西忻州一个普通的家庭,曾在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在西安交通大学担任机电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我校工程学院院长。为迎接学校百年校庆的到来,作为“百名教授谈人生”的采访记者,我们有幸走进他的办公室,倾听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在一个半小时的谈话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他是一位知识渊博、健谈乐观的工科先生。

言传身教——以亲身经验教书育人

王世明教授回忆说,自己在大学刚刚毕业时就进入企业工作,在当时国家大学生还是很稀缺的时代里,大学生也穿着工作服,带着护墨镜,和普通工人一样在岗位上辛勤劳动。正是因为当时的特殊经历,所以至此之后他在学习和科研中都能够保持吃苦耐劳这一良好品质。他说:“作为一名教学和科研人员,不能把自己的岗位局限于讲台和实验室,应走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让实践检验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以往的工作经历让我认识到了实践加理论的必要性,后来在我教书育人的这么多年,我也一直言传身教,和学生们一起到实践第一线去体验,让他们尽可能的把所学的知识都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运用。”的确,从王世明教授担任我们学校工程学院院长开始,就大力推行学校与企业互动,安排青年教师和学生进工厂全过程感受产品生产过程。这种做法不仅学生使增长了基本的理论知识,锻炼了能力,也可以使学生们更加理性的选择就业岗位。对用人企业来说,也可以有个很好的平台来选择自己所需的人才,正可谓一举多得。

与王世明教授想方设法为自己学生前途考虑相比,他对自己孩子的关爱却不多。他愧疚的说,当孩子即将中考的时候,正值我们学校工程学院成立之初,由于教学、科研和搬迁等事情较多,照顾孩子太少,家人和孩子也时常抱怨他对家庭漠不关心,自己也时常感觉亏欠家人太多。他又说,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氛围,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和生活的习惯,在2009年成功地通过自主招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由于孩子动手能力强,学习成绩优异,今年8月又被交大推荐赴美国进行本硕连读。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生活和工作方式是自己选择的。我相信,在数年后,当儿子也有了自己奋斗的方向时,而且这目标的达成不仅仅只是为了他个人,而是对这个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时,我相信,他,包括你们,也会和我一样,做出同样的选择。”这是怎样的一种奉献精神,我们深深地被他这段话感动了。

波浪涛涛——海洋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采访中,王世明教授情不自禁地为我们讲起了他最关心的海洋问题。他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只有踏足海洋,才能使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获得更长远的发展,马汉的《海权论》和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都阐述了海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纪录片《走向海洋》更向国人发出了“背海而亡、向海而兴”的警示!中华民族要实现其伟大复兴,其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面积无疑是一笔巨大财富。为了响应国家科技兴海战略,大力发展海洋工程,我校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近几年在利用波浪能为海岛建设与海洋立体观测装备供能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有望利用波浪能为远离大陆的海岛解决最为紧缺的能源供应问题,并为海水淡化提供能量。

王世明教授还提到了在亚丁湾护航的中国舰艇,最大的后勤供应问题之一就是生活和冷却使用的淡水供应,由于用水成本高昂,提高了整个护航的成本。对于海上一些大型机械设备的冷却处理,如果单纯的利用海水直接冷却,则会由于海水的盐分含量高而大大加快设备的腐蚀速率。如果利用波浪能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后再直接用于冷却设备,不但可以解决波浪能的获取、收集问题,控制了生产成本,而且缓解了国家能源紧张的燃眉之急。交谈中,王教授提到,海洋里的能源如果能被充分利用,其技术可利用的发电量是约为目前全世界包括火力、水力、风能、核能发电站所产生电量总和的两倍,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说,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热情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只有热爱海洋,才会有动力探索它、开发它。我们感到,这话语中不仅表明了他有对海洋的无限向往,更希望我校学子能在辽阔的大海上一展鸿鹄之志。

阵列浮标——军民两用海洋科技装备

王世明教授谈到,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因而大力提高我国的海洋监测装备水平,对于我国随时掌握海上动态具有重大意义。海洋监测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从太空的卫星、空中的飞机、海面上各种型号的测量船到水面和水下的带有传感器的浮标,以及各种深潜器等等都可以用于海洋监测。当他意识到海洋技术的重要意义后,就坚持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整合学院研究团队,并与我校海洋学院的教授们密切配合,开始海上浮标的研究。这种军民两用、寓军于民的高新科学装备与技术成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的重要载体,并在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保护国际航道的畅通和处置海上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谈到这里,王世明教授也引申谈到南海问题,相对于我们这群动不动就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他站在更高的角度理性地向我们分析了南海的地缘政治。他认为,国家的长久发展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在我们国家的海上力量还不是很强大的今天,更应该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平衡各方利益关系,韬光养晦,用最小的代价博取最大的利益。王教授对我们谆谆教诲道:“一个国家的富强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中华民族的兴旺少不了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添砖加瓦。我国还有中印边界、台湾等更多有关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强大的科技实力来支撑,需要强盛的综合国力做后盾。当代大学生所要做的,不仅仅要有一腔热血,还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多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

高瞻远瞩——领先与差距共存

当我们问到对比国外发达国家,中国在海洋工程上还有哪些差距和不足时,王世明教授十分感慨。他说,虽然近些年我国海洋工程技术突飞猛进,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甚至超越国外先进水平,但是毕竟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还是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譬如海洋装备生产制造及海洋功能材料研究和应用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由于选用的材料在海上高压、高盐度条件下不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导致许多海洋装备难以踏足远洋或者是在海上进行长期作业。但他也指出,有差距才有提升的空间,我们虽然在很多方面还不如那些发达国家,但是与他们的差距在迅速变小。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实施了知识创新工程,加大了科学研究的投入,建设了若干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构筑了许多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

王教授欣喜地说,我们学校对海洋工程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非常重视。学校搬迁到临港后,教学设施、科研条件、师资力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来自国内外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他们学识渊博、造诣颇深、精力充沛,已经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学院现在拥有海洋工程研究所、渔业节能研究所、机电工程中心和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为师生开展海洋工程基础研究提供了保障,近几年多名师生在多项国内外创新大赛上获奖。所以,我们只要积蓄力量,稳步发展,就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国外先进水平。

在最后谈到学校即将迎来百年校庆时,王世明教授说,百年校庆是个重要而特别的日子,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赶上一次。百年岁月,风风雨雨,百年校庆是一个契机,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它意味着我们学校将踏上了新的征程,我们每个人将成为学校下一个百年辉煌的缔造者。相信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百年校庆精神将会加快推进我校向高水平特色大学行列迈进,你们也一定会因为自己经历了学校百年校庆,并为自己曾经是个海大人而将感到骄傲与自豪。

(采访:孙洁、董浩 编辑:秦元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