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外国语学院王建民教授
大学阶段不仅仅要学习书本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
——王建民
人物简介:王建民,女,教授,1953年生,原我校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王建民教授曾担任我校基础日语重点建设课程负责人,近年来发表《论芭蕉俳谐文学的特点和成就》《析日语文语断定助动词“なり”的演变及其残留现象》等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主持“高级日语视听教材建设”“中日文化交流史”撰写等多项科研项目,参加了《日汉大辞典》《实用日汉词典》的编撰工作,先后荣获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校级重点课程建设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王建民教授近照
2005年4月,前往日本关西学院看望留学时期的指导教官中岛洋一先生
2008年10月,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去年9月,王建民教授于百忙之中抽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一走进她的办公室,我们就注意到了房间布置简洁而且有条理,设计很简单却十分整洁干净。在接下来的亲切交流中,我们才知道她的办公室设计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在日本留学时所受到的影响。虽然这是第一次见面,但是王教授亲和温暖的笑容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在其风趣幽默的叙述中我们很快进入了采访状态。
专注事业,知足感恩
王建民教授十分热爱教学工作,她说:“我的一生是幸运的,因为能够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人的一生最开心的就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热爱教学,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所以非常满意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她还说,在这个车水马龙、物质丰裕的社会里,生活很精彩,也会有很多诱惑,有时还会有很多无奈。人要懂得知足,懂得学会感恩。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把握住自己,奉献自己内心的真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到问心无愧。
机遇努力,缺一不可
机遇固然重要,但不努力,成功还是不会主动来光顾你。王建民教授在谈到大学生如何走向成功时说,成功需要自己的努力加上机遇,只有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再加上百分之一的机遇,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在谈到她去日本留学那段经历时,王教授说自己很幸运,遇到了许多热心的日本友人,给了自己很多关心,大学导师在学业上给予了自己热心的指导和帮助,那是一段非常值得留恋的时光。回国后,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上海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机会很多。当时我校也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急需日语专业人才。面对多重选择,她毅然决定回学校任教,从事自己喜欢的教育教学事业。谈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王教授说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重视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重视日语学科和专业建设,给了自己很多机会,使自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面对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王教授经常一个人承担几个人的工作量,辛苦在所难免,但她说自己在工作中体会到了为事业奋斗的快乐和收获。她从不把工作压力当作是负担,而认为这恰好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工作本身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她认为,老师的快乐就是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得到了体现,老师的价值在于教书育人。王教授1995年回校工作,教的第一届学生是70后。那时,很多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看到那些衣着朴实、还带着孩子气却饱经风霜的脸庞,她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教好他们,帮助他们成人成才。她说,学生们的身上寄托着国家的希望、父母的希望和学校的期待,上大学也是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向美好未来的选择,那些拼命刻苦努力学习的学生实际上对老师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她每次走进教室,看到埋头苦读的学生们,内心不由而然地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她打比喻说:“育人和在工厂生产产品完全不一样,育人是树人,树立起一个真正能够站立的人。”
坚持不懈,始有收获
谈及我校日语专业专科升本科的艰难历程时,王建民教授停顿了一下,随后说:“50年代,我国和日本还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但我校和日本水产学术机构就已经开始了交流,日本水产学术机构的许多专家多次来我校进行学术和教学交流。90年代初期,随着两国文化经贸交流的增多,日语人才缺乏,专科日语教学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90年代末,王教授开始负责我校专升本的申报工作,当时也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受到人才、学科等条件制约,申报曾一度失败,但是她毫不气馁,经过再三斟酌,决定通过迂回的方式,改为申报三年制专科。此后,申报方案经过无数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在2000年,我校日语本科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日语本科专业的获批增加了学校的专业覆盖面,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的专业结构。她谦虚的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孙玉洁、姚崇永等老一辈教师打下的基础,日语系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2002年,学院推荐她担任日语系系主任一职,负责日语专业学科建设。她说,自己的成功离不开来自学校、同事还有家庭的支持。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不可能离开他人而单独存在。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会如何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创业为例,在创业的各个阶段,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出击,抓住机遇。无论什么事,认准了就先做起来,当别人知道你在努力、在做事,就会给予理解和支持。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当代大学生应认真对待每一个机遇,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向目标靠近。
实践育人,环境育人
王建民教授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应该是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他们健康地学习和生活。她分析了不同时代的大学生特点,认为70后大学生很朴实,而80后、90 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很大变化,可以说十年为一代。70后的学生上课很认真,能吃苦,读书很拼命,很有责任心,但个性不是很突出。而现在的学生很有个性,喜欢活动,思想也比较活跃,对教师的知识权威和教学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面对时代的发展,王教授开始调整自己的教书育人方法。从2001年开始,她就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创建了一个学生社团(樱学社),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实践、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日本教授专家来校讲学,邀请日本的大学生、友人来校交流,举办中日文化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能力,感受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友情的魅力,并且开阔了国际视野,提高了自身素质。王教授讲述了一个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故事,日语专业曾有一名对日本不太有好感的男生,一次他在暑期参加了去日本广岛的短期交流学习活动。回国后,他将自己在广岛的摄影作品,包括原子弹爆炸遗址等照片,在学校的中日文化周摄影展中展示,并在台上进行详细介绍。这时,一名来我校向学生教授插花艺术的日本老师,禁不住走上台,热泪盈眶,双手紧紧握住这位学生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场面感动了在场的所有的人。历史和现实,让我们更懂得了和平友好的意义。
在说到如何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时,王教授说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经济腾飞的时期,许多日本大型企业纷纷把眼光投向中国市场。松下公司、夏普公司等日本企业纷纷入驻上海浦东创业,他们在生产线组装、员工培训、对外交流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日语翻译人员。通过和这些公司的联系合作,我校日语专业学生先后有100多人次到这些公司担任现场工作翻译。也许我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水平不是最好的,但我们的学生秉承“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在岗位上勤学好问,踏实工作与日方人员友好相处,他们的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受到了日本公司的好评。另外,学习日文原版书籍是提高日语水平的重要途径。王教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与日本国内民间赠书会、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协会取得联系,日语专业先后多次从日本获赠日文原版图书、教材以及音像资料。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外国语学院还与图书馆共建了日文图书阅览室以及日语教学基地。她说,近年来我校的外语学习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希望我校学子利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扎实、更有意义。
事业为先,家庭在后
王建民教授在事业上尽职尽责,不辱使命。然而在家庭生活上,她说自己亏欠家人太多太多,无论是父母还是丈夫,只是希望以后能多抽些时间陪陪他们。王教授说,她的父亲非常喜欢下棋,希望女儿每周都去陪他下几盘棋。然而自己总是工作太忙,无法满足父亲的期盼,为此而时常感到内疚。说到自己的丈夫,她说正如校内许多人说的那样,自己的功勋章一半应该是丈夫的,丈夫为了支持她工作做出了太多的牺牲。一个人的家庭和事业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丈夫的理解和支持,自己也不可能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在说到这些时,王教授的眼眶微微湿润了。家里只有她和丈夫两个人,她说自己计划在假期里和丈夫出去旅游,弥补曾经的缺憾。
寄语青年,传承校训
面对目前一些学生急功近利、学习浮躁的心态,王建民教授说,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大学阶段不仅仅要学习书本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使自己在今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中变得更聪明、更理智。也许我们可以不必过多地介意学习成绩,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耐力。无论将来做什么,在大学期间培养起来的品格精神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将使自己终身受益,希望我校学子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能走出自己的精彩。
在谈到我校的校训“勤朴忠实”时,王教授说,我们学校的校训很有特色,是在我校自身的发展历史中凝练出来的,体现了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我们学校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岗位上很辛苦,例如养殖、渔业捕捞专业,要出海,要下渔区。过去,在“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的感染下,我校培养了一代一代品学兼优的学子。现在,我校除了传统的海洋水产食品专业外,还有外语、经贸、人文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工作环境或许会比较舒服,但舒服的环境同样需要艰苦拼搏的精神。在我校百年华诞之际,希望“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能在一代一代海大学子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撰稿:吴明会、赖厚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