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人文学院退休教授陆秀芬
一个人可能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长度,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宽度和厚度
——陆秀芬
人物简介:陆秀芬,女,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教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调入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曾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曾开设《大学语文》《外国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学》《社交礼仪》等多门课程。2004年被评为上海水产大学教学名师。
陆秀芬教授与采访学生合影留念
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加拿大职业教育培训合作研讨会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陆秀芬教授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最后几届中学毕业生,她说,那时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都要去农村或基层工作,但大多数学生都会服从上级分配,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基层或艰苦岗位工作。中学毕业后,她就被分配到上海一家工厂做学徒工,就这样,她学了三年的车床加工。上世纪70年代初,正好赶上国家小三线建设,这是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主要以制造军用设备和武器为主。陆秀芬教授告诉我们,当时国家在皖南山区建设了多个军工企业,她就与一百多名同事被安排到上述企业工作。经过三个月的集中培训,她被安排到了某军工厂宣传科,身兼记者、编辑和播音员数职。这时,陆教授深情地对我们说:“虽然当时日子过得有点苦,但今天再来回顾当时的情形,无不感到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和宝贵的经历”。据她回忆,她们厂是半军事化单位,一切都实行军事化管理。作为播音员,她每天第一个起床,到播音室后第一件事是打开扩音器播放起床号。白天,主要工作就是采访、写稿、播音和出黑板报等,空闲的时候还要到各部门承包的“五七”田里劳动。晚上,就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或宿舍看书学习。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她说,那段日子虽然很单调和辛苦,但她和一些女孩仍不乏小资情调,经常寻找忙里偷闲的乐趣。皖南山区每年四、五月份是杜鹃花开放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就会映入眼帘,她和几个伙伴经常结伴去爬山采花,用来妆点简陋的宿舍,以弥补物质上的贫乏和精神上的空乏。她感慨道,那时候,我们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那片贫瘠的土地,奉献给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1976年文革结束,随后就恢复了高考。对于陆秀芬教授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改变人生命运的机遇。然而那时候离开原有单位去考大学却是一件不被理解的事情,许多人认为,干一行就应该爱一行、钻一行,考大学就是逃避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她说,当时大家都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怕被别人误解,况且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一定能考上大学,她只是怀揣着这个梦想,自己在广播室和宿舍里偷偷学习。当高考报名通知张贴出后,经过思量,她立决定报名参加当年的高考。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陆教授一直以来非常热爱文学。究其原因,她说,文革期间,她的中学班主任去图书馆做了管理员,她就利用这个师生关系,整天待在图书馆里看书,慢慢就喜欢上了文学,因此考大学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填写了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她顺利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上海师范大学中文专业。
相约水大,感恩授业
四年的大学时光转眼而逝,令陆秀芬教授最难忘的是毕业前夕,她和一帮同学到上海师范大学附中实习,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对于所有老师而言,第一次授课经历都是让人刻骨铭心的,当然陆教授也不例外。她笑着对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情况,为讲好第一节课,她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节课结束后,也自己不知道讲的效果怎么样。大学毕业的时候,许多同学在她的毕业留言册上写道:从第一次上讲台开始,就觉得你天生是一名人民教师。虽然这只是个留言而已,却让陆教授对自己未来的道路充满了信心。
大学毕业后,陆秀芬教授留校工作,1993年调到我校任教。她说,刚来我校的时候,多多少少有一些不适应。因为在上海师范大学授课对象都是中文系学生,教学工作比较有针对性,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甚多,学生的学习文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高。来到我校后,她起初主讲大学语文。由于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对这门课也没多少热情,作为授课老师,工作中常有一种失落感。在她看来,教学工作应该是学生为主,教师点拨,教与学相辅相成。据陆教授介绍,当时国家和学校对大学语文教学尝试了很多次改革,还开设了一些跟大学语文相关的课程,比如写作等,其目的就希望培养我们理工农类高校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她还提到,其实大多数学生本身也能意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时候,结果就不一样了。
1997年,我校成立了人文学院。陆秀芬教授说,当时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我校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并对机构和课程设置做了相应调整。她当时负责课题中的一个子项目——文科类课程的改革和实践。她和课题组成员根据农业院校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智能结构不全的特点,在本科学生中进行了强化文化素质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在课程设置上,第一次在我们学校开设了八门有关人文素质的选修课。在教学上首先确立一二门核心课程,并以此为基点进行辐射性的课程安排。与此同时从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出发,优化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三大快:基础知识性课程、运用技能性课程和欣赏提高性课程。从99级新生入学开始,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还进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她当时开设了《外国文学欣赏》课程,出乎意料的是,课程受到了许多学生的欢迎,成为热门选修课,一些同学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陆秀芬教授认为,在她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自己也从工作中得到了很多收获,因为教育也是个学习的过程。不管在上海师范大学,还是在我校,她都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可。她说,只要你想做,只要你认真,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自己从来不希望重复讲授一门课程,很喜欢讲授一些有挑战性的课程,如后来开设了《社交礼仪》、《公共关系学》等课程,最终都得到了学生认可,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在陆教授眼里,她特别注重教学结果,觉得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不仅可以传道授业,而且能够传承文化,启迪心智。
当谈及到我校未来发展时,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陆教授对于学校的感激和感恩。她说,伴随学校走了这么多年,有很多不言而喻的感情在里面,自己非常感谢学校给予的帮助。她所研究和主讲的学科,虽然不是主流学科,但她努力把它做到极致,做出自己的成绩,学校也给予了她不少荣誉和支持。2005年,我校第一次参与国际化合作,为招收国外留学生,学校成立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当时就把她从人文学院调到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当副院长,负责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期间,她和同事一道,逐步建立起了留学生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从而使我校留学生教育步入了正常轨道。为了规范汉语教学,她又制定了详细的留学生汉语教学指导性文件“汉语教学课程标准”,为我校的对外汉语教育教学打下了基础。
寄语海大,追逐一流
采访临近尾声的时候,陆秀芬教授从她自身方面谈了她的育人体会。从事这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她觉得自己的和学生之间没有“代沟”,没有隔阂。工作期间,她经常主动了解和关注大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尽力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通过情感投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她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我觉得我们没办法改变自己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自己人生的宽度和厚度。一个人重要的不是他得到什么,而是他渴望得到什么,所以人总得有梦想、有追求。当一个人有了梦想、有了追求,才会活得充实,活出精彩。我们不能总奢望最后能得到什么,得到什么有很多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在里面,我们享受的是一个追梦的过程,有了这个丰富多彩的过程,就是拥有了厚实而完美的人生”。
我校百年华诞在即,陆秀芬教授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也提出了她的希望和建议。她说,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大学,都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人文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我们学校要发展成为高水平特色大学,就必须建设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气质,自觉地将文化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而不是单纯的“专业”人才。陆教授最后说,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事业,不可能立竿见影。我们学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理应高瞻远瞩,着眼于国家未来发展,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切实担当起富国强民、民族复兴的使命。
(撰稿:贾鹏飞、方伟慧 编辑:林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