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退休教授张克俭
不管成果的多少,只求成果的质量;不管别人有怎样的成就,只要自己能坚守本职,勤奋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张克俭
人物简介:张克俭,1940年2月生,民盟盟员,教授,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长期从事于动物组织学,繁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方面的工作。在校工作期间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张克俭教授在接受学生采访
我们对张克俭教授的采访是在我校军工路校区活动室进行的,他平淡的言语中吐露出的对于人生态度的坦然令我们记忆犹新。他不求成果有多少,只求质量有多高;不管别人有怎样的成果,他都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种平和的心态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弦。让我们静静地聆听张克俭教授的人生故事。
四清运动,一段人生的小插曲
张克俭老师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我校任教,报到一个月左右时,他便响应毛主席号召,参加中共中央在农村开展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张老师介绍说,所谓“四清”就是“清工分,清账目,清财物,清仓库”。由于当时农村干部有“四不清”,中央便号召广大工人农民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张老师就随着我校其他青年教师一起加入了上海市委组织的的四清工作队,参与农村四清运动。他所在的四清工作队由许多不同职业的人组成,有学校的教职工,有医疗单位人员,还有一些民主党派的人士。
1964年10月,张克俭老师开始参与四清运动,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四清工作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等。他首先来在奉贤开展了10个月的四清工作,接着又来到崇明继续开展工作。张老师觉得,通过参加四清运动,他更深入地了解了农村干部存在的不良习气,如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违纪行为。工作组将成员分配到各个农村的农民家里,与农民一起吃饭,这令他体会到了农民的疾苦。特别是到了崇明后,主食是磨得很粗的玉米粉上面撒上很少一点大米饭,他们戏称其为“蛋炒饭”。虽然很辛苦,但张老师却笑着说这段经历很有趣。正是这段小插曲点缀了自己的的人生经历,让他体验到了社会的变迁,感受了到农民的疾苦,体会到了革命的艰难。
与时俱进开设新课程
文革开始之后,张克俭老师说他每天参加工宣队、军宣队组织的政治学习。当时工宣队、军宣队不能很好执行政策,随意迫害知识分子,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及科研秩序,把高等学府变成残酷斗“走资派”、整知识分子的“大本营”,他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浪费了大好青春。直到1975年,他才正式走上讲台。起初他主要讲授《组织学》《胚胎学》等课程。他说:“由于文革的劫乱,使我国高等教育受到极大影响,不但教育水平下降,教学质量也大大落后于世界科技水平的发展。如《细胞生物学》是世界各国与生物相关院校的一门很重要的必修课程,但我校尚且无此课程”。张老师下决心要在水产高校也开设次课程,为此,他于1980年和1982年分别到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进修该课程,并在1985年在我校开设了该门课程,成为全国水产院校首位开设《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老师,填补了国内水产院校这方面教学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组织学和胚胎学比大体解剖要更进一步,解剖是通过肉眼观察,组织学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而细胞生物学却能够深入到细胞的显微、超显微甚至分子水平,了解生物在细胞内部的生命活动规律和机制,这对水产生物同样很重要。比如鱼病,不深入到细胞结构的层面,是无法找出病因的。细胞生物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然而由于文革的耽搁,它在我国才刚刚兴起,落后了国外一大截。二十世纪末,张老师又在我国水产院校首先开设了《发育生物学》课程,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
心态平和,忠于本职
张克俭老师告诉我们:“我校是一所比较注重应用性的院校,对于基础课以及基础理论重视程度不够。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也不是非常重视的。现在申请的课题基本都是应用性课题,我校历年获奖的课题也基本都是应用性课题,基础理论的很少。”为什么我们国家出科学大师难?张老师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研究太差,国家对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比较少。因为基础研究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出成果的,而应用型研究在一两年内马上就可以出成果。其实这个成果能不能用,又是另一回事,当时它可能是好的。张老师还给我们举一个最有名的例子:瘦肉精,它是某高校一位教授发现的,当时获某省科技二等奖,因添加瘦肉精后可以增加猪的瘦肉量,减少饲料使用,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然而现在由于它会对人体会产生副作用,这项技术被禁止使用。其实,基础研究好比是地基,若不打扎实,最后只能是空中楼阁。
张老师十分无奈地说:“基础研究得不到发展也与国家经济基础有关。好不容易有了点钱,宁可花在在应用性研究上面。而基础理论又花钱,又花时间,一下子看不到成果。很多人都有急功近利的毛病,什么事情都想一下子就能看到成果“。张老师就是从事基础研究的,他介绍说,组织学、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是许多研究的基础,但申请课题很困难。我们了解到,张老师现在利用每年带学生做毕业论文的很少经费来做些研究,有不少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水产动物组织学和胚胎学基础课程方面的空白。张老师是一位幕后英雄,拿的奖不多,却为别人的研究做一些基础而重要的补充,如制作细胞切片、分析切片等。心态平和的张老师一直默默地做好本职工作,他那颗质朴的心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生物切片制作和染色体制备的能工巧匠
张克俭老师就像一位善于打地基的工程师,在科研中发挥着基础而重要的作用。张老师被称为我校制作生物切片的“一把刀”。做鱼病、生物发育等问题的研究时,需要样本的组织切片,以便观察不同组织的正常或异常。切片的好坏是基本环节,然而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不很重视这一环节。如果制备得不好,分析起来就很困难。要制作一个好的切片难度很大,而既能制作良好切片,又能观察和“解读”制作好的切片则是更难了。张老师熟悉鱼、虾、蟹、贝类等生物的几乎所有组织,到目前为止,学院许多研究生的有关切片,还是要请张老师帮忙观察和“解读”。
多年前,上海市水产办有一个任务:要在黄浦江里投放本地二倍体鲫鱼,为避免破坏生物种群,不能投放三倍体鲫鱼。由于二者外形上十分相似,便委托某单位做染色体制备,来区分是普通鲫鱼还是三倍体鲫鱼。只要染色体制备得非常清晰,便很容易将这两种鱼区分开来。起初,已经退休了的张老师并没有参与此项工作,然而其他人制作的染色体图像没有令水产办满意,于是张老师亲自操刀,并做出了精良的染色体滴片,受到水产办好评。据了解,我校目前现存的切片标本,除了市场上能够购买到的,很多都是张老师带领毕业生制作的。
张老师最满意的成果就是鱼受精卵的连续切片,由于这种切片十分精细,我校目前只有两位老师能够制作出来,张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将一毫米直径的受精卵制作成厚度仅为8微米且一张不少的连续切片,要切多少刀呢?是100多刀!这种切片的精细程度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就连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院长都告诉学生,关于组织学、染色体方面的问题可以去请教张老师,他是学院的此方面的“老法师”。
教学亲和,严格督导
张老师热爱文学,大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几乎通读了中外古典文学名著。研究之余,他也会经常运动、锻炼身体,他喜欢游泳、打乒乓和羽毛球。如今72岁的他身体看起来还是那么的健朗。张老师教书几十载,也可谓桃李无数。除了授课,他还做过多届班主任。富有亲和力的他当年做班主任时,经常到男生宿舍与学生们聊天谈心,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感情。虽然他在2002年退休,但退而不休,一直在讲台上站到2008年。最近又在为校庆编写三史材料——专业史、学科史和课程史。
张老师现在还是学院的老教授协会分会会长,退休教职工协会的会长。退休后的他仍然为我校发挥余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年开始至今,他一直担任着我校的教学督导员,经常回校听课。他觉得学校现在上课和过去很不一样:“现在好多老师不用板书,学生听课不做笔记。过去他们教课都有试讲,整个教研室都要听。新来的教师,都会给半年时间备课。以往在200多人的阶梯教室上讲《发育生物学》,那时是晚上6点上课,晚上5点半学生就来抢位子,都坐满了。我们现在需要加强学风和教风建设,如上课时,教师要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在讲重点和难点的时候用板书,让同学知道什么是重点,且如何理解难点,并通过记笔记印象才能更深刻”。从他的讲述中,我相信张老师的课一定受到了许多学生的喜爱,也深深感受到他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张老师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海大,他勉励我们说:“虽然我们学校目前并不是一本大学,但我们的特色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同学们不要因此而灰心,只要好好把握机会,大学四年认真在学校学习,社会上有很多发展的机会,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关键在个人”。他还说,我校许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基础不扎实,希望他们要踏踏实实的学习,不要荒废。正如校训所说的那样,作为农业院校,我们应当发扬勤朴忠实的精神,在事业上踏踏实实。
张克俭老师认为,如今我校已更名为海洋大学,但几个特色还是与水产有关的,不少教师还有着“水产情结”,将生命科学学院改成水产与生命科学学院,符合学校和学院的发展方向。他说:“既然学校更名为海洋大学,就要名副其实,要向这方面发展,海洋方面的东西要多参与研究。现在我校经常和中国海洋大学比,比我们的不足,寻找差距。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是青岛海洋学院,更名后发展速度很快。我们学校应该拓展一些我们过去没有的,或者人家弱项的,不要跟人家的强项比,踏踏实实的做些事情。”他最后说,自己的人生格言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也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底线,其它的讲得再好听,调子唱得再高,也只是表面。我们想,这不也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吗?
(撰稿:杨晨洁、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