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团第五分团赴安徽芜湖科技服务

发布日期:2012-07-30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960设置

因地处于长江之畔,又是我国江南重要的水乡之地,水产资源特别丰富。芜湖地区的水产养殖呈现出较为清晰的错位发展格局,各主要水产养殖区县都形成了各自的主打品种和产业化模式。我校科技服务团曾多次赴芜湖开展科技服务,与当地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今年4月,芜湖市农业委员会刘家林主任访问了我校,与我校就养殖结构调整、发展生态高效渔业等方面的科技合作进行了探讨,希望我校为芜湖水产养殖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带着当地主管部门的期殷切期望,2012年7月24~25日由上海海洋大学王武教授、陆宏达教授、马旭洲副教授、黄旭雄副教授和张文博博士一行组成的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团第五分团赴安徽芜湖进行科技服务。

与养殖户交流

与芜湖农委领导交流

王武教授讲解稻田种养新技术

24日上午,服务团走访了芜湖县陶辛镇芮村虾蟹生态混养基地和芜湖县花桥镇五四村河蟹养殖基地,查看了当地青虾和河蟹养殖情况。随后服务团与27名养殖户进行了座谈。针对了解到的情况,服务团给出了以下建议:河蟹养殖塘应以种植轮叶黑藻为主,苦草不应超过10%;针对早春水中缺磷的特点,在春季要施用无机肥磷酸二氢钾以培养硅藻,使水色呈“酱油汤”色,透明度降至40~50cm,同时混养腐食性的细鳞鲴,以解决青苔问题;增加混养品种,用塘鳢鱼替代鳜鱼,采用河蟹、青虾、细鳞鲴、塘鳢鱼、鳙鱼混养的模式;青虾必须制种,严禁原池繁育的虾苗继续饲养;推广河蟹专用配合饲料,杜绝投喂冰鲜鱼等,服务团还向养殖户赠送了河蟹养殖明白纸。
      24日下午,服务团先后走访了以龟鳖养殖为主的南陵县大浦村养殖基地、芜湖有贤生态龟鳖养殖有限公司和安徽康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与各公司领导的座谈中,服务团大力称赞了现行的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和免费提供部分龟鳖苗种给养殖户的做法,认为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引导并带动农民从种植业向效益更好的养殖业发展,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体现。服务团也明确地指出,目前芜湖的龟鳖温室还属于最原始的第一代“黑暗型”温室,希望芜湖大力发展第三代“生态型”温室,逐步替代“黑暗型”温室。25日上午,服务团来到无为县,走访了泉塘镇河蟹养殖基地、无为县螃蟹交易市场和无为县界明螃蟹养殖公司及江蟹苗种基地。服务团认为泉塘镇采用小水体、高密度、投螺、种草等技术措施,年产均重3两的河蟹200~300斤/亩,效益高,属于精细农业,是非常成功的养殖模式。在走访养蟹户时,他们纷纷提出:希望服务团解决成蟹塘因水色混浊造成烂草问题。服务团到现场察看水质后,经分析,原来是采用微孔底充氧设施造成的。服务团建议,成蟹池不必采用底充氧设施。特别是水草丰盛的池塘,没有必要采取底充氧技术;对于水草生长过密的池塘,还要清除一部分水草(俗称“开天窗”),以保持养蟹池塘水草覆盖率在60%左右。服务团向养蟹户详细介绍了套养塘鳢鱼技术以及投放塘鳢鱼后与池内的青虾的关系,众多养蟹户纷纷表示,明年我们一定要套养塘鳢鱼。
      25日下午,服务团与芜湖市农业委员会刘家林主任,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渔业局前副局长王建勋,芜湖市渔业渔政管理中心邓朝阳主任等进行了座谈。服务团肯定了芜湖市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认为芜湖市水产养殖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但由于小生产的生产体制、传统的养殖技术所限制,按农业部要求,三年中农(渔)民纯收入提升10%的目标难度较大。因此服务团提出,要转换思路:依托芜湖鱼米之乡的优势,发展净水渔业,走向种养结合之路。可先在现有的河蟹池塘、青虾池塘种植10~20%面积的水稻,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大面积推广。科技人员要打破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学科壁垒,共同协作,联合攻关。要采用口感好的优质稻种高举“蟹田大米”、“虾田大米”的旗帜,将目标市场定位于中产阶级等中高端市场,同时组织营销合作社,统一苗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促进优质大米走向千家万户,也为广大农户增收贡献一份力量。刘家林主任对服务团提出的种养结合极感兴趣,认为种养结合是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刘主任希望我校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并提出邀请服务团今年近期再次来芜湖就种养技术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次科技服务时间紧,任务重,服务团需要在2天时间完成芜湖市3个县的科技服务工作,共走访了3个县的10个养殖户或养殖公司,每个点分摊的时间较短,服务团老师表示不够过瘾,没有充足的时间来与养殖户进行互动。


 

(撰稿:张文博 摄影:马旭洲)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