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是中华绒螯蟹的故乡,也是上海市水产养殖的主战场,目前全县拥有水产养殖面积近10万亩,其中扣蟹养殖面积5.5万亩,成蟹养殖近5千亩,2011年渔业总产值15亿元左右。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校科技人员与崇明岛相关单位长期进行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今年崇明岛的科技服务以“扣蟹养殖”和“高品质成蟹养殖”为重点,2012年7月28-29日,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的成永旭教授、杨志刚副教授、吴旭干副教授、李小勤副教授、孙大川博士、工程学院柏春详工程师及相关研究生组成的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团第二分团来到崇明岛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科技服务活动。
成永旭教授与王月滨副总经理、马天利经理深入探讨河蟹养殖
7月28日上午,服务团首先来到了由我校师生长期蹲点科技合作的崇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基地(崇明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基地负责人张华热情接待了服务团,首先对我校师生长期在该基地蹲点和进行的相关科技服务工作表示高度肯定和感谢, 接着简单介绍了今年该基地的成蟹养殖情况及市农委重点推广项目 “水产立体混养及生态循环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进展情况;然后基地蹲点研究生曾奇韬同学详细介绍了多参数在线水质监测仪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情况、不同养殖模式的水质变化及浮游生物变化情况;最后基地张华同志给我们展示了基地的成蟹,交流了河蟹池塘的水草管理策略,希望进一步与海洋大学进行紧密的产学研结合,提升河蟹养殖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并在全县推广。
随后,服务团驱车来到了位于陈家镇立新村扣蟹养殖基地,该基地是崇明最大的扣蟹养殖区,养殖面积近5000亩,年扣蟹养殖产量600余吨,占整个崇明扣蟹产量的10%左右,许多农民通过扣蟹养殖发家致富,走上小康道路。服务团首先实地查看了养殖大户方永宏的扣蟹池塘,现场采样观察了幼蟹规格和生长情况,方老板边走边给我们介绍了蟹苗的放养密度、养殖管理和存在问题等。方老板通过自己的对比实验,肯定了由我校吴旭干副教授指导下生产的优质河蟹大眼幼体成活率高、生长整齐、蜕壳同步性好,实际性价比优于普通蟹苗,他今年购买了100斤选育大眼幼体,明年打算全部采用优质大眼幼体。随后,服务团又查看了胡高学等养殖户的稻蟹养殖和蟹鳅养殖池塘, 并就相关技术问题现场对养殖户进行了指导。最后,服务团在立新村农家乐与养殖户进行了一个交流会,成永旭教授总结了陈家镇目前扣蟹养殖的几个发展趋势和问题:(1)通过土地流转等,单个养殖户的养殖面积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如方大宏的养殖面积达350余亩,这对养殖技术及养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良塘良种良法需要配套,目前优质苗种的作用已经开始得到了养殖户的认可,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养殖技术和池塘条件,使得良种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3)扣蟹养殖模式向多元化发展,目前单纯扣蟹养殖经济效益已经很难大幅度提升,扣蟹养殖需要因地制宜向稻蟹、稻虾和稻鳅等方向适度发展,以提高扣蟹养殖的经济效益。吴旭干副教授和杨志刚副教授就扣蟹饲料配制和选择、投喂策略和高温期的管理措施等问题向养殖户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与讨论。养殖户们表示上海海洋大学专家在长期的技术指导和产学研服务方面,使他们受益匪浅,针对专家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他们将逐步消化吸收,希望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得到进一步的帮助和指导。
7月28日下午,服务团驱车来到了位于崇明岛最西部的上海雨池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是上海市渔业科技示范场,该场基础设施优良、水质良好、管理精细,给服务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服务团成员实地查看了池塘水质、水草管理和成蟹生长情况,合作社负责人汇报说目前基地成蟹规格已经达2.2两,位居崇明县五个成蟹标准化养殖场首位,他们由衷感谢海洋大学竖新基地提供的优良扣蟹和吴旭干副教授等在养殖技术方面的具体辅导,使得他们的养殖技术和效益得以进一步提升。柏春祥老师就池塘投喂量以及投喂要求与工人师傅及研究生了进行了交流,准备进一步研发蟹塘自动投喂装置;杨志刚副教授和基地张师傅详细交流了水草种植技术和成蟹混养品质搭配等养殖技术;吴旭干副教授和何杰博士生详细询问了野生扣蟹养殖的养殖性能及与池塘养殖扣蟹的差别。
7月29日上午,服务团来到了位于竖新镇的我校供台河蟹蟹种基地,当看到基地面貌焕然一新,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许多基地附近的养殖户慕名而来,与服务团专家教授进行交流,希望服务团能够到他们的池塘上实地察看,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成永旭教授高兴地告诉养殖户,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我校竖新基地将建设一个“上海市高校崇明河蟹养殖技术知识服务平台”,预计明年4月份竣工,今后可以长期免费为广大养殖户提供饲料、水质和种苗质量检测等服务,今后将把高校知识服务社会的工作常态化和固定化,将论文写在崇明的养殖池塘上。最后,服务团还向养殖户赠送了我校编制的“上海市郊区成蟹养殖明白纸”,希望养殖户能够自我对照,把握好河蟹养殖管理的关键时间节点。
(撰稿:卢义、吴旭干 摄影:刘智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