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食品学院陈有容教授
老师应该多留点时间给自己的学生,师生之间不该仅仅局限于学术的交流,而更多的应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陈有容
人物简介:陈有容,男,出生于1943年7月,食品生物技术教授。1964年毕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发酵工学专业,1964年起在天津轻工业学院(现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系任教,1993年12月到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任教。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常务理事、大豆食品分会理事、儿童食品专业分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荣誉委员,上海市食品学会副秘书长、乳酸菌专委会主任,上海市食品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乳业科学与技术》等期刊编委。
1995年6月,代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赴美国加州参加IFT年会
2007年3月,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授予优秀学会工作者奖荣誉称号
2008年10月,参加第十四届世界食品科学技术大会并与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主席Campbell-Platt教授合影留念
采访前,我们查阅了陈有容教授的相关资料,得知陈教授曾在德国食品营养研究院、国际食品信息中心(IFIS)进修、工作,组建了我国与国际食品信息中心(IFIS)合作的机构──中国国际食品信息中心(China IFIS-Cifis),并担任中心主任。多年来从事食品生物技术、微生态学、食品科技情报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我国食品学界享有崇高威望,紧张之余更多的是敬佩。
以校为荣,以生为豪
陈有容教授参加过许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且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优秀学术论文奖、教学名师奖等。他说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学校的支持,离不开同事的理解与帮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问及陈教授最满意的成果时,他很肯定的说,就是他的学生。“作为教师,培养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学生,难道不是最大的成果、最大的欣慰吗?”他反问道。他教出来的学生如今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有的学术成就突出,有的在工作岗位表现出色,有的在国外发展深造。陈教授的成就很多,发表过很多篇论文,如今退休了还一直在上海市食品学会工作。他说:“学生们的学有所成,还有他们对老师的信任与依赖,学生毕业后能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是自己一生引以为豪的事情”。
教学独到,以情育人
听学姐学哥说,如果说作为上海海洋大学食品专业的学生却没有上过陈老师的课,那真的是一种莫大的遗憾。上过陈老师《发酵工艺学》这门课的同学,无一不对陈老师的教学方法拍手叫好。他说,为了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不科学学习方式,他任教的课程率先采用独立选题、论文答辩的考核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陈老师应该是我们学校最早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专业课老师,虽然说年纪大的老师不喜欢用电脑,喜欢传统的板书教学,但是陈有容教授却非常喜欢用多媒体。不仅如此,陈教授还喜欢用漫画来表达一些很复杂的学术问题,因此他的课堂教学非常生动,赢得很多学生和老师的好评。
陈老师不仅在课堂上教学生要会学习,而且还教育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对于思想政治工作,陈老师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方法。有时候,大声责备的效果未必比得上一句轻轻的提醒。但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学生犯了错误还是要指出的。我们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应该对事不对人,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去和学生谈心。更重要的是,作为老师,应该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实际行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只要批评的方法得当,学生还是愿意接受的。”陈老师如是说。“为人师表”,是陈老师经常提起的一句话。这些教学经验和人生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严师,亦如慈父
司马光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此意为: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但为人师表的人却不容易遇到。采访中,我们感觉陈有容教授是一位为人师表,以情育人的良师。如今陈老师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谈起他和学生的友谊,他难以言喻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欣慰。他说,一次在美国出席食品界国际会议时,在美国的学生纷纷邀请他去学校和家里做客,一位在新泽西的学生说,陈老师喜欢查阅科技文献,可轮流每天在一位学生单位检索资料,就可以呆足一个月。由于时间关系,作为中国食品科技代表团团长的陈教授只能谢绝了学生们的盛情。逢年过节,不少学生都会前来拜访这位已经退休,但仍然活跃在学科领域的老师。陈有容和学生无所不谈,无话不说。学生们说他是良师,是难得的知己和益友。
陈教授说,好的师生关系背后,必然浓缩着深厚的师生情感,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爱戴,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师生关系水乳交融的基础。在教学中,自己是严格的,要求学生踏踏实实地做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奉行“实践出真知”的原则。做他的研究生,首先要懂得认真和严格。在学生心目中,陈有容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亲密的朋友、更是没有血缘的亲人。他是严师,亦如慈父,这或许是他的人格魅力。
在食品学院,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有这样一位老师,笑容可掬、神采奕奕,一帮学生围着他问这问那,不曾见他有一丝不耐烦。这个就是“Happy Drop-in Hours”,被称为师生快乐交流时间,类似于研究生与导师之间进行的Seminar交流会,但不局限于学术交流。同学们在这段时间里跟陈有容教授一起谈学习、讲学术、聊生活、论经验、畅想人生,所有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沟通交流。有时候学生来的多了,陈老师就会选一块草地,大家席地而坐,谈天说地。让我们采访的同学都迫切希望自己也可以是陈老师的学生。
陈老师将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他介绍说,要上好每一节课,必须备课时花足功夫:根据课程学时数、课程内容总量以及培养目标中知识结构体系,精选课程内容;分析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对教学情景作总体设计。为了做好启发式教学,必须对教科书、参考文献等做好充分准备,重点、难点、疑点都必须事先准备,上课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脉络层次设计分明。上课前,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计易于学生们接受的教学方案。最后还要考虑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的种种情形,准备好应急处理措施。陈有容教授风趣幽默的指导,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得繁难的知识变得易懂好记。学生们在留言册上说:“陈老师知识渊博、善于启发”,“陈老师帮助我们学习,提高了我们的兴趣,我们都喜欢上了发酵课程”,“陈老师风趣幽默,上课有意思,知识易懂好记!”
陈教授对我们说,对学生而言,利用人格效应树立威信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一般都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如果这种亲和力和影响力仅仅建立在教师社会身份的基础上,那么是不太可靠的。它会随着学生对教师的深入了解而发生变化,或是增强,或是减弱以至丧失。教师要获得可靠而持久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就要用自己的人格去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
教学相长,感悟人生
陈教授说:“有些教师觉得当今的学生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所以教学越来越难了。实际上,唯教学相长,才能更上一层楼”。陈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有辉煌的成就,而且对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说,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自己的本分。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效果之所以在本科教学评估期间得到教育部专家的高度评价,是因为自己一直奉行“快乐学习,谦虚做人”的育人宗旨。一个人“帽子”的价值不等于他头脑的价值,在陈教授身上不仅能体会到一位教师的平易近人,更能感受到他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其实在和陈教授聊天的过程中,陈老师对当前的高校育人模式方面有很多见解与感悟,他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该仅仅局限于学术的交流,而更多的应是教会学生做人,老师应该多留点时间给自己的学生,并不是说只在考试前给学生课后辅导,平时也应该多开展一些课后辅导交流,和学生成为朋友。
采访接近尾声,陈有容教授与学生们其乐融融的画面在我脑中不断浮现。我们觉得,能作为陈老师的一名学生,是一种福气吧!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愿海大学子与老师们能共创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携手走过这段最美的年华。
(采访:余思佳、刘文吉 编辑:李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