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教授谈人生”系列人物之四十三:日出江花红胜火,渔舟破浪满载归

发布日期:2012-09-21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122设置

——访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成永旭教授

 

天道酬勤,把小事情做好,把当前的事做好,成绩自然会找上门来;脚踏实地地去做事情,切勿好高骛远。

——成永旭

 

人物简介:成永旭,男,1964年5月生,河南济源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动物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理事、上海市动物学会理事、上海市饲料行业协会理事、中国饲料标准委员会水产饲料分会委员。《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海洋通报》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增养殖和营养繁殖学,重点是对虾蟹类方面的增养殖和营养繁殖学研究方面,发表了相关论文150多篇。2001年获得上海市明治乳业科学奖, 2002年获得上海市曙光学者等荣誉称号。2003年被比利时根特大学聘请为合作培养博士生导师, 与国际知名专家、前任世界水产养殖协会主席—比利时根特大学的Patrick Sorgeloos教授合作指导博士生进行中华绒螯蟹营养繁殖学的研究。自2004年起与澳大利亚James Cook 大学曽朝曙博士合作进行蟹类繁殖技术和脂类营养学的研究。2006年前往美国史密森河口研究中心主任Anson H.Hines 博士实验室进行为期4个月蓝蟹的繁殖和营养繁殖合作研究。所获荣誉:2010-10-19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2),2009-11-27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1),2009-12-15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创新奖二等奖(排名2),2008-12-01农业部优秀教材奖优秀奖,2007-11-09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3),2011上海海洋大学海洋学者,2009年被评为上海海洋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河蟹大赛上向新闻媒体介绍科研成果

与美国史密森海洋环境中心主任Anson H.Hines教授交流合作

来到生命学院的学院楼,一股浓浓的研究气息就让经管出身的我心中不由的颤抖了一下——走廊里有淡淡的鱼腥味,许多巨大的罐子足足同我一样高,摆在走廊里似乎是正准备搬去做实验用……眼前的一幕幕让我隐隐约约感觉到,我即将采访的这位教授定是和我校众多的前辈一样,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的,有着深深鱼水情怀的又一个海大骄子。之后,我叩开了成教授办公室的门,走进了他的“毛蟹小道”。

淡泊明志,天道酬勤

走进成教授的办公室便能看到一块木制的匾额,上有四个大字——“毛蟹小道”,笔法刚柔并济,畅逸中透着灵动。成教授告诉我,这是他一个朋友赠与他的。通过一番交谈我们看得出,这块匾额和墙上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画屏装点在成教授的办公室很适合,因为他们与成教授有着同样的性格与气质。

“说起与毛蟹结缘,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机缘。”成教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学工作,但他并未安于现状。成教授说,自己出身农村,希望能把自己所学用在造福家乡上,思量一番后,他看中了水产专业,于是便投身于此。还是研究生的成永旭师承我校谭玉钧教授,跟着谭教授走进了河蟹的专业领域。之前,作为北方人的他对河蟹的了解很少,凭着细心耐心的研究品质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成教授逐渐了解了这一领域,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读博期间也选择了甲壳动物专业,在我国“毛蟹第一人”——堵南山教授的带领下继续深造。随后,成教授又师从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厦门大学李少菁教授,从事青蟹的营养繁殖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于1998年回到我校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

成教授说:“其实很多时候机缘巧合,也只是源于一个选择。因为跟着谭教授,所以接触到了河蟹,深入了解之后便有了兴趣,我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河蟹又是特色的水产养殖,在这个领域脚踏实地的把小事情做好,把当前的事做好,天道酬勤,成绩自然会找上门来。”

脚踏实地,做好小事,做好当前的事;不去好高骛远,不强求、不争胜顺其自然,这就是成教授的人生态度。有采访过成教授的记者在文章中称成教授是“相信天道的科学家”,我更想说,成教授是一个拥有儒学气质的科研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便是一个科研人应有的气质,如梅花般高洁,如兰花般淡雅,如绿竹般扎实,如松柏般坚韧。

扎根基层,授人以渔

成永旭教授热爱水产养殖事业,对渔业、渔村和渔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成教授对我说,做水产一行的,要像毛主席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渔民以鱼为生,他们缺少的只是理论,但却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深入一线才能更多地了解渔民,渔民是最好的老师。到群众中去,把群众中好的经验拿过来,群众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因此成教授秉承了海大人“勤朴忠实、搏毅砺行”的优良传统,一毕业就扎根基层,从渔民群众中吸取营养,经常在江苏、安徽,崇明、等渔区蹲点,举办培训班、开展试点实验等,成为渔民群众的“贴心人”。

成教授带领的团队,常年扎根崇明养殖一线,通过研发和技术示范推广,提高了崇明河蟹养殖的整体技术水平,在崇明水产特色基地进行的大规格河蟹养殖,一举打破了崇明不能养殖大蟹的历史,指导的上海旭邦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被上海检验检疫局作为唯一供台优质蟹苗基地。他引引导崇明瀛东生态村进行养殖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受到媒体和上级的关注。

2005年起,成永旭教授一直作为组织成员之一并参加学校“暑期教授博士服务团”,下渔区开展渔业科技服务活动,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池塘边询问、大闸蟹养殖观察、稻田旁调查、教室里上课等,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说,自己最近赴台湾苗栗县、贵州黔南洲以及西藏亚东等边远地区进行科技调研,探索和协助指导当地发展河蟹养殖产业,受到当地的广泛欢迎。

敬业垂范,“蟹”意人生

成永旭教授半生都在与河蟹打交道,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这一领域给他带来了很多荣誉,他也给这一领域做出了贡献。敬业奉献是水大的优良传统,在成教授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近5年来,成永旭教授所领导的团队对中华绒螯蟹养殖和脂类营养繁殖学的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他为第一完成人的“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成果获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方面,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围绕我国河蟹育苗和养殖中存在的的瓶颈问题,通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系统研究了河蟹的性早熟机理和脂类营养对河蟹生殖性能和苗种质量的影响创造性地建立了综合营养调控控制性早熟和大规格河蟹生态养殖技术,促进了河蟹养殖技术提高。

成教授自豪的告诉我,在全世界,我国在河蟹养殖方面的成就首屈一指,我校在全国亦是领头羊之一。首届世界甲壳动物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的,且皆由成教授主持。我想,这些都离不开像成教授这样的专家在科研一线不断奋斗与奉献。无论是在教学一线,还是在服务三渔过程中,成永旭教授一直兢兢业业,忠诚于党的教育,坚守信仰,勤朴忠实,以言传道,以精深的专业技术与满腔的热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为师为学”的神圣职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谈到教学,成教授的一句话感动了我,成教授说:“教学上我的原则是认真。认真准备,认真上课,认真与学生交流。不为别的,只为对得起学生。一名好的老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研究生时的先生就是我校的谭玉钧教授,是他带我走进了毛蟹的领域,让我爱上了这个事业进而为之奋斗一生。先生还教导我不论什么事情,只要做了就要做好,不苛求做到最好,但也不要落后不要有过失,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而又不会因急功近利而功亏一篑。这句话我授用了一生。”

成永旭教授说,自己怀着对教学无比的热情,争取让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每节课都有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段段生产上的经验或教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教学内容上,密切注重内容的可靠和准确性;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充分体现学科的知识结构、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与相关学科联系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所以,由他主编的《生物饵料培养学》教材2008年获得农业部优秀教材奖,《生物饵料培养》课程2009年也获准了上海市的精品课程。成教授在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专业感情,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水产,就要热爱他,钻研他,因为在日益竞争的社会,多数情况下不是我们选择社会,而是我们学生如何融入和被社会选择。况且水产业是朝阳产业,只要刻苦钻研业务,乐观向上,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奋斗,将会有较好的发展。

教改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成永旭教授主张,作为一名教学和科研人员,不能把自己的岗位局限于讲台和实验室,要“走出去”,走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让实践检验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他特别要求他的团队和研究生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在渔区基地工作,坚持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工作和学习方针,虚心吸取一线渔民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成就,然后就渔民反映和养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集中攻关,然后在走到群众中去指导生产。所以成永旭团队所培养的学生一般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受到水产用人单位(企业,推广站)的欢迎。

成教授还笑着说到:“很多学生叫自己的导师‘老板’,但我经常跟学生讲,你们才是我的‘老板’,我就是给你们‘打杂的’。为学生找项目、搭平台,努力创造良好的科研和实践的条件,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是我所希望的。”

海洋无际,扬帆再航

百年的岁月,给予我们学校带来了数不清的历史沉淀,那些带着我们学校特质的海大学子,已经将刻印着海大痕迹的种子撒向了天下。期间的繁华盛世,逆境中的不屈不挠,都一点一滴地铭刻在了母校的骨子里,再一丝一缕地感染着一辈又一辈海大学子。成教授语重心长的说,我校发展至今日实属不易,能有一百年悠久历史的学校在我国并不多见,然而横向比较起来,我校与名校尚存在差距,这就需要全校师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奋努力,珍惜当前的发展机遇,为我校创造更美好的下一个百年之行,远航在那没有边界的海洋之中。

他是一个智者,一个文人;他是一股洪流,一首诗篇;他是天际一轮旭日,他是桃李林间的一缕芬芳,他是海大滔天的巨浪。淡泊如斯,不强求结果,不期盼回报,孑然一身只愿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顺其自然;谦逊如斯,一身荣誉从不夸耀,却难掩他的旭日之光在海大的碧波中熠熠生辉。成教授以中庸之道付一生之沉浮,作为聆听者的我深感醍醐灌顶。在这个日渐浮躁的世界,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而或许唯有这般才能像成教授一样永远有一个旭日般的人生。

(撰稿:孙墁、张如霞、冷璞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