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何培民教授
要开展自己的事业,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当你开始投入其中时,你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此时,需要你的执着和坚持。
——何培民
人物简介:何培民,1959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海洋大学“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海洋环境生态与修复研究所”执行所长、水产与生命学院海洋生态环境系主任。2000年南京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两次在美国Connecticut大学海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访问合作,从事藻类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海洋与水域生态修复、海洋药物与活性物质、海藻光合固碳与能源产业链研究。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现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上海药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发表论文140多篇,SCI或EI文章18篇,专著3部,获专利9项,申报18项。
何培民教授在接受采访
2010年,何培民教授在北京参加“中国工程研究院论坛——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并做大会报告
何培民1986年考入我校攻读水产养殖专业硕士,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虽然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他仍然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笑着说:“这两天忙得天昏地暗,满脑子都是怎么拿到项目,怎么完成项目。” 何培民教授几乎将他这半辈子的时间都投入了我校教学科研中,书柜内的累累硕果,无一不是他辛勤劳动的结晶。
聚沙成塔,贵在准备
多次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何培民教授对于项目申请有着诸多经验,由于“不能一口吃个胖子——马上拿个大项目”,他的团队一般都是将项目从小变大,聚沙成塔。为了获得一个大项目,有时甚至要做2-3年的准备,包括做些小项目,发表些论文。有了这些基础以后,这个大项目的70%-80%几乎已经完成,再去申报这个项目,很容易获得批准,并且能够很快完成。然后用获得的经费,再去做大项目,就这样,成果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何培民教授说:“做项目时,不做前期准备,等这个项目来了再去做,心里就会发急。如果很顺利,那么就比较幸运,一旦有些困难或出现未预料到的情况,就会像热锅上的蚂蚁——心里十分忐忑,担心到最后拿不出成果。我们的项目一般比别人付出的努力多很多,一些指标也要比别人多很多,那么在同样对等的竞争条件下,我们能做出更多的成果,至少在数量上也能把别人比下去,那么最后这个项目一定花落我们团队。毕竟申报项是存在竞争的嘛。”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正是由于何培民教授为每一个项目的充分准备,他才能够主持一个又一个国家项目和国际项目。何培民介绍,自己曾先后主持并承担了瑞典国际科学基金(IFS)资助课题、中美海洋计划合作项目、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十一五”水专项子课题(3项)、国家海洋局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资助项目、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和国家科技部世博专项等项目,现在正在承担国家海洋局公益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而良好的准备便是抓获机遇最好的利器。
物尽其用,磨砺门生
一旦拿下一个项目,何培民教授将手头上的一切资源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是科研资源,还有整个团队的人力资源,将每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发挥到最好。他说,只有这样,整个课题才能够出色的完成。比如刚刚完成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有3-5篇论文的指标,他的团队完成了十几篇,都是超额完成任务。所以每次去验收的时候,专家就称赞他们:“用了这么点点钱,完成了那么大的工作,真是很了不起!”于是越来越多的大项目交付于何教授身上,真可谓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何培民教授在做项目时也不忘培养自己的学生。他刚开始做项目时,没有团队,是他独自一人带着自己的学生去申请项目、做项目的。虽然现在团队规模扩大了,教师也越来越多的参与进来,但学生在研究团队中仍然是冲在第一线的,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做项目时主要是他们在冲锋陷阵。何教授和团队其他老师将构思、框架设想好,交付给学生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由老师们指引,这样能够增长学生的科研经验和实践能力。
潜心科研,躬行实践
藻类是何培民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他在大学时主修生物学,并在那时已对藻类颇有兴趣。当时的他觉得藻类光合作用的能力十分奇妙,于是希望能够研究藻类的光合作用,在研究一步步深入之后,他发现这个领域十分深奥,在当时国内的研究水平下是难以做出比其他国家更好的成果。于是何教授转而选择研究如何更好的利用藻类,在藻类活性物质和通过藻类改善环境等方面成就斐然。
何培民教授说,研究藻类是十分有意义的。第一,藻类可以作为保健食品,如紫菜、海带等。目前藻类海藻类食品由于它的保健功效价格较高,而我国又是海藻生产大国,一年生产150-160万吨。因此研究藻类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第二,藻类对环境的有影响。藻类生长会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而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造成水华、赤潮等水质恶化现象。因为水体富营养化长出来的藻许多是带有毒素的,加上这种藻类生存能力比较强,一旦暴发,后果会比较严重。目前对水华、赤潮的治理理论方法有很多,但真正能付诸应用的却寥寥无几,更因其突发性强,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赤潮是肉眼看不见得,我国近海已普遍富营养化了,一旦加上天气、风向、阳光等等因素的促进骤然暴发,最大能达到6000多平方公里,根本防不胜防。根据目前监测显示47%的赤潮是有毒的,很容易通过食物链累积在鱼贝类身体里,最终导致人误食吃了有毒海藻的鱼而中毒。不过一旦有毒赤潮发生时,是可以监测到并发布预警。何教授已在实验室研制出了可以直接快速检测鱼贝肉体里以及水体中的赤潮贝毒软海绵酸和水华微囊藻毒素的金标免疫检测层析试纸卡,显色反应只需5分钟,全过程只需半小时。目前还在进一步开发有毒海水赤潮藻和淡水微囊藻分子检测技术,其灵敏度已可以检测到1个藻细胞,完全可以实现有毒赤潮和水华的预警预报。同时何教授早已致力于应对海洋和水域富营养化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充分利用大型海藻或水草控制封闭海域或水域富营养化。2009年,他主持项目“富营养化水域生态修复与控藻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主持项目“养殖海区富营养化大型海藻生态修复技术与应用”获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何培民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目前控制富营养化海域方法研究分二种类型:第一,封闭性海域,如金山城市沙滩。这种水域容易引发赤潮,因为金山城市沙滩水域富营养化程度高,营养丰富,只要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极易暴发赤潮。2006-2007年,何教授采用大面积栽培大型海藻江蓠技术,成功抑制了赤潮暴发,并经过1年的治理,水质由V类达到I-II类水质,透明度由0.5米提高到到3-6米。在封闭海域做藻类研究相对比较容易,能够量化:多少时间,多少量能把水域净化干净。第二,开放性海域,这种方式进行量化研究比较麻烦:要找一个较大藻类养殖区域进行测定分析研究,比如在江苏省启东县吕四海区一个5000多亩的紫菜养殖区进行测试,然后与养殖区外远隔几十公里没有养殖海藻的区域进行对比。但这种大尺度区域研究,可以做出更大成果,江苏省海域赤潮发生次数较少,与其沿海大面积养殖紫菜有直接关系。
何培民教授与渔民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他说,有一次到海上去采样,他在大雾中行走,差点走反方向,幸好碰到一个渔民,将他带回。做实验时,他经常找渔民帮忙,作交流。他将育好的苗放到海上去,隔一段时间要去检测,跟踪研究,渔民会腾出地方给他们做实验。80-90年代实验条件十分艰苦,为了把海上实验做好,何教授年轻时经常与渔民同吃同住,在船上更是如此。何教授说:“这些吃苦精神都是从我的导师王素娟教授身上学来的”。何教授说:“渔民会把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对我们很有帮助,他们对藻类生长很有一套,从事藻类栽培十几年,很有经验。”
矢志不渝,方成大器
虽然何培民教授如今有如此多的成果,但过去他也曾走过许多弯路,多次失败过,他也曾搁置项目,那都是为现在的成功打基础。失败后,他会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接项目。他说:“面对环境生态问题,能想办法在很短时间内、成本很低情况下把它解决掉,这就是本事。”
除了科研,何培民教授对球类运动也十分感兴趣,篮球、足球、羽毛球都是他的强项,他还曾是学院篮球赛的主力队员,现在开始练习网球。由于工作繁忙,他每天只睡5、6个小时,但他坚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垮掉了什么都做不了,为了做好工作就必须把身体锻炼好,所以他经常抽出时间去打球,锻炼身体。
何培民教授认为大学生涯是增长知识,拓宽眼界,提高修养的良机。他读大学二年级时,他们寝室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都喜欢读书。每个人每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做成读书报告,并聚在一起,每个人将自己的收获同室友分享。就这样何教授与他的室友们互相交流一起提高,他在大学时代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为他今后的科研生涯打了一个重要基础。因此,他建议我们青年学生必须要定好自己的目标,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同时要兼顾自己的兴趣。定好目标之后,就朝着目标走,不管碰到什么困难,都不要退缩。要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同时也是校训“勤朴忠实”的体现。
对于未来的人生规划,何教授认为:“要开展自己的事业,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然后当你刚开始投入其中时,你会发现并没有你想象的简单,因此,需要你执着地将他坚持下去。”能发现目标的人,聪颖;能懂得坚持的人,坚忍;而唯有像何教授这样能找到目标而矢志不渝,能坚韧不拔而认清方向者,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采访结束后,我们想,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大莘莘学子不会忘记母校“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也希望我校在校学子能像老一辈水大人那样,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爱国荣校、敬业奉献,将我校的传统发扬光大,用海大之光照亮祖国的江河湖海!
(撰稿:杨晨洁、周鑫 编辑:孙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