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瓶颈何在

发布日期:2012-10-15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308设置

(首席记者  李雪林)曾有人计算,整个地球生物每年生产力相当于1540亿吨有机碳,而海洋生物就占了87%,然而,目前全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水平只达到海洋初级生产力的0.03%。昨天,第五届海洋生物高技术论坛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与会院士专家指出,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还有很长的技术路线要走,工程装备落后成为制约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瓶颈。
   
海洋生物种类占全球物种80%以上
      据科技部社发司副司长阎金介绍,目前海洋石油产量约占总产量的35%,预计2015年将达到40%;占全球物种80%以上的海洋生物种类,是食品、蛋白、药品原料的重要来源。同时,远洋渔业资源丰富,比如南极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南极磷虾每年5亿吨,可采资源为1亿吨。
      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日趋成熟,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快速兴起,全球生物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阎金说。
      随着新技术发展,人类发现了深海蕴藏着巨大宝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洵认为,挖掘海洋的生物资源,能够探寻全新的物种和生命机制,研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外星生命存在的形式,同时,海洋生物作为理想药物和工业材料资源,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至今探测的深海海底不到10%,却已经展现了诱人的前景。可以将它看作是地球上最后的‘新世界’。”徐洵院士说。
   
产业化发展和规模经营是必由之路
      阎金指出,由于海洋具有与陆地截然不同的物质环境和生态属性,海洋生物技术的突破可望产生左右整个生物界的重大成果。徐洵院士认同这一观点,她认为,这是个以科学技术和知识为实力的国际深海资源争夺战,谁能夺得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就能驱动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投入快速增加。以“863计划”海洋专项为例,近15年来,海洋生物技术方面的投入约占所有经费投入的四分之一。目前,我国已获得数以万计的海洋微生物新菌种、数以千计的海洋生物来源新结构化合物以及多个海水养殖生物新品种。
      专家同时指出,发展海洋生物技术不仅仅是拿到样品、出论文,更在于掌握技术、出产品,因此,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必由之路。
   
力争实现资源共享和分工合作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唐启升看来,工程装备落后成为制约海洋生物资源捕获的瓶颈。不久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探水下7000米,令我国在海洋生物资源获取能力显著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获取海洋生物样品的仪器、设备及专业工具偏少,到深远海进行生物采样和研究的机会仍不多,走出实验室上船出海的生物学家更是有限。
       “缺少配套的采样设备,就无法探寻到保真、高质量深海样品;深海采样工具与培养设备对接技术还不成熟,实验室模拟培养设备与船载培养设备需要完善提高,缺乏深海原位微生物富集培养系统。”徐洵院士一一列举。
      海洋生物资源持有量相对较少且缺乏共享。阎金认为,在我国海洋生物科技资源获取困难、总量不足的背景下,要坚决摈弃单兵作战、互不往来的研发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和分工合作,鼓励研发科技资源特别是生物样品资源合理共享,提高科技研发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来源:《文汇报》2012年10月14日)

至今探测的深海海底不到10%,却已展现诱人前景

中国如何解密“9/10地球”?

(记者  彭德倩) 知道吗?在海洋中已有数百种化合物被证实具有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功能;许多只存在于海底的酶,正是足以推动工业生产变革的全新催化剂;《中华海洋本草》记载,海洋里有613味中药,其中部分可用于治疗肿瘤……

       地球上约90%的动物蛋白存在于海洋中,如何开发其食品、化工、医药、材料等领域的资源属性,已成当前各国关注的焦点。在全球科技竞技场上,中国如何解密这“9/10地球”?昨天举行的第五届海洋生物高技术论坛上,各方专家热议。
地球上最后的“新世界”
      数据显示,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占全球物种的80%,如此巨大的物种库是食品、蛋白、药品原料的重要来源。同时,远洋渔业资源丰富,南极磷虾每年5亿吨,可采资源为1亿吨。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日趋成熟,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快速兴起,全球生物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科技部社发司副司长阎金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洵认为,由于新技术发展,人类发现深海蕴藏着巨大宝藏。从科学意义上看,挖掘海洋生物资源甚至有助于探寻全新的物种和生命机制;同时,海洋生物作为理想药物和工业材料资源,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至今探测的深海海底不到10%,却已经展现了诱人的前景,今后还会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可以将它看作是地球上最后的“新世界”。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率仅0.03%
      徐洵说,“这是场以科学技术和知识为实力的国际深海资源争夺战,谁能夺得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就能驱动经济快速发展。”更为关键的是,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并不仅仅是拿到样品、出论文,更在于掌握技术、出产品。因此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经略蓝色国土的必由之路,也是支撑生物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曾有人计算,整个地球生物的生产力每年相当于1540亿吨有机碳,而海洋就占了87%,然而,目前全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水平只达到海洋初级生产力的0.03%。所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还有很长的技术路线要走。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投入快速增加。以海洋专项863计划为例,十多年间,海洋生物技术方面的投入约占所有经费投入的1/4,初步建成包含数以万计的海洋微生物新菌种、海洋生物来源新结构化合物、养殖生物新品种的资源库。令人关注的是,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已纷纷在这一领域加大投入,抢占技术制高点。
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应对“暗战”
      如何更好地应对海洋生物领域的科技 “暗战”?与会专家指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唐启升院士看来,工程装备落后成为制约海洋生物资源捕获的瓶颈。不久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探水下7000米,令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获取能力显著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获取海洋生物样品的仪器、设备及专业工具仍然偏少,到深远海进行生物采样和研究的机会仍不多,走出实验室上船出海的生物学家更是有限。此外,海洋生物资源持有量也相对较少且缺乏共享,在国际学界缺乏既有“位置”又有“声音”的研究团队等,也成为我国迈向深海的阻碍。
      对此,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陈新军认为,应加大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开展基于整个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模式和管理策略研究。
      业内专家表示,资源共享和分工合作是我国海洋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海洋生物科技资源获取困难、总量不足的大背景下,要坚决摈弃单兵作战、互不往来的研发模式,鼓励研发科技资源特别是生物样品资源合理共享。基于各自研发优势,鼓励分工协作,提高科技研发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来源:《解放日报》2012年10月14日) 

(宣传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