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距百年校庆已不足20天,校庆各项工作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百年一遇的大喜前夕,校记者团在校党委宣传部的策划和指导下,针对百年校庆,策划了题为百年校庆倒计时系列报道。
报道着力于志愿者服务、校相关部门、校园风物、人物、生活等,展现校园上下齐心协力,为校庆所作的点滴努力,了解他们的幕后故事。
现为您呈现百年校庆倒计时系列报道之第一篇——《雕百年文脉 塑海大精神》。
伴着撩人的海风和时间的悄然流逝,我校百年华诞已指日可待,有关校庆的准备工作已如火如荼。近日,朝海路历史长廊增加了一些“新成员”。它们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为我们讲述了百年海大的历史文脉和勤朴忠实的海大精神。为此,笔者于近期采访了参加此项工作的校档案馆馆长宁波老师。
历史与艺术的融合
据宁老师介绍,为迎接百年华诞,我校在近年来陆续策划、推出了20余个历史人文景观,其中大部分集中放置在朝海路上。由七道门连缀而成的校园主干道朝海路,因此又被称为历史文化长廊。由于艺术作品常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学校在策划人文景观时十分慎重,尽可能寻求为大多数师生所理解和接受的方案。为此,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潘迎捷、副校长封金章,以及后勤管理处、档案馆等部门同志组成的工作小组专门推进这项工作。
根据总体设计,朝海路上的七道门分别挂了我校历史上的七块校牌,将学校的百年历史长河分成7个阶段娓娓道来,讲述了学校由创立到如今驰骋海洋高等教育事业的求索历程。
每个雕塑从创意酝酿到具体建造均要求严格,不仅前后多次听取师生建议,而且反反复复推敲、翻来覆去修改。第一道门与第二道门之间的《饮水思源》,由3位人物组成。坐着的两位是我校主要创办人张謇(右)、黄炎培(左),中立者是我校第一任校长张镠。3人均若有所思,意在思考建校有关事宜。一座《饮水思源》,穿越时间与空间,将我们与3位历史人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第一道门右侧的湖边草地上,可以远远看到校友张闻天同志的坐姿铜像。他1914年9月至1917年7月曾在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渔捞科学习,在此打下良好的英语、日语基础。从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勤朴忠实”精神的丝丝烙印。
据宁老师介绍,创意阶段是非常艰苦的阶段,每一个雕塑背后都凝聚着众多师生的智慧和设计师的心血。比如以什么方式反映我校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成就呢?有珍珠方案,有纪念碑式方案、有鱼雕塑方案……最后确定了元鼎骨方案。矗立于第二道门与第三道门之间的《元鼎骨》雕塑,是将我校老院长、一级教授、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先生姓名命名的“元鼎骨”放大数千倍后仿真呈现而成的,看上去很像一座抽象派雕塑,形式与内容达到较好的统一。它不仅展现了我校在鱼类学和水产学科方面的突出成就,而且体现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追求与收获的意象
第三道门后面有一座3人拉网的雕塑《渔歌》,反映了学校捕捞学科的发展历史。1912年学校设立渔捞科以来,为我国捕捞学发展屡建殊勋,桃李满天下。雕塑《渔歌》,象征捕捞学科历久弥新,象征全校师生齐心协力,象征教育事业弦歌不辍,为我们生动再现了我校捕捞学的历史贡献。
不难看到,在第五道门与第六道门之间的绿丛里,“藏”着两个正在“偷吃”罐头的小孩。男孩站在罐头的一边拉罐头盖子,女孩站在另一边取食美味。一座《美味》,以巧妙的构思展示了我校食品学科为给人们提供营养、健康、绿色食品所付出的努力。罐头盒上的花纹,是杨运华老师提供的老梅林罐头的老包装。以历史再现的手法,讲述了我校传统特色专业罐头食品工艺在我国罐装食品业发展中不可磨灭的贡献。
紧随其后的《风华正茂》,以红、绿、蓝色人物剪影组成,反映了正值青春的莘莘学子,为了希望和梦想而奋力追逐的学习、生活状态。《风华正茂》,不仅仅是海大之子的生活缩影,更是一代又一代海大教师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纵然四季交替,昼夜更迭,“勤朴忠实”的校训早已融入每一个海大人的血液。
历史与未来的激荡
宁老师说,有关我校人文景观的策划工作,早在学校规划建设沪城环路校区时就已经启动了。学校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邀请不少富有景观设计经验的公司设计方案,然而后来由于经费限制,以及多数设计方案与海大文化之间未能找到令人满意的结合点而未能实施。等到2009年新校区已正常运转,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顺利展开以后,学校重新启动了历史人文景观的策划工作,与之并行的还有自然景观建设,即校园绿化工程。
根据学校领导的构思,整条朝海路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带人们漫步于海大的历史长河。它不像西方油画那样常常只有一个视觉中心,而是将一个又一个亮点悄然蕴藏于历史长廊。比方说图文信息中心南边的明湖边趴着3只“奇怪”的螃蟹,是由废弃零部件组装而成的《志行八方》雕塑。它们看似“奇形怪状”,其实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同时也表述了海大人在河蟹养殖领域所做的贡献。如我校教授最先摸清了大闸蟹的产卵场和生活史,我校校友解决了河蟹育苗问题,为突破河蟹育苗技术奠定基础。作为第一所向宝岛台湾输送河蟹养殖技术的高校,我校更是在两岸交流中系上了一根新纽带。
值得指出的是,漫步历史文化长廊可以看到两块巨石,一块是位于朝海路靠近第二教学楼的“海权石”;一块是图文信息中心前的“创新石”。“海权石”一侧刻有张謇嫡孙张绪武先生的题词“渔权即海权”,旨在反映张謇渔业思想的核心主张。另一侧镌刻着张謇的一句原话“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张謇是明确指出、明示我国海权边界的第一人。正是这一思想,孕育了今天的上海海洋大学。“创新石”也是两面刻字,一侧刻有江泽民同志2007年10月5日为学校95周年校庆题词“培育海洋科技人才,探究蓝色世界奥秘”,另一侧刻有江泽民同志2012年8月20日为学校百年校庆题词“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把上海海洋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这两块巨石使我们联系到近第七道门的《雏鸟振翅》石雕。雏鸟欲飞先振翅,少年创业先立志。作为莘莘学子,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在上海海洋大学孕育理想,在上海海洋大学放飞梦想。
一百年的风雨兼程谱写一曲激昂的乐章,一百年的披荆斩棘铸就一段辉煌的历史。这些“默默无闻”的雕塑,看似沉默,其实却以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了我校悄然走过的百年历史。它们,是历史的诉说者,以一种永恒的信念鞭策着每一个海大人走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撰稿:校记者团 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