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劲创新“牛人”——专访学校毛主席像建造者、校友梁嘉麟

发布日期:2012-10-22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622设置

编者按:海大的世纪华章中,有很多值得探寻的耀星,梁嘉麟便是其一。受校党委宣传部之托,我校记者团记者暑假远赴杭州专访他。“有闯劲、敢创新、逻辑严谨、思维活跃、热爱艺术”,是在盛夏里他给记者们印象深刻的五个关键词,也是他一生建树不断的重要原因。

 

记者团学生采访梁嘉麟

梁嘉麟,生于1945年,长于上海,上海海洋大学校友。1964年进入我校制冷专业学习,现任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授,从事涉及制冷工程与产品质检系统设计的教研工作。其申请专利近90项,是全国高校中个人曾经获准“发明专利”授权最多的教师之一。

当年还在读书的毛头小伙的他,就操刀造起了毛主席像,还治起了黄浦江,成了“市治污副组长”。

初出茅庐,大放光彩,梁嘉麟认为这得益于他在大学期间冯志哲、王锡珩、葛茂泉教授,以及基础课车老师、化学王老师等的辛勤培育及学者风范,使得他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尽管时处十年浩劫,但老师们的为人师表始终印刻在他的脑海里,勉励他不断前行,为他一生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时期,冒险造毛主席像

曾经,在军工路老校区内,矗立着一座毛主席像,它大气、巍峨,身上带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可你知道,当年建造它的都是和我们年龄相仿的一班普通学生吗?

梁嘉麟1964年入学我校学习,1966年就遭遇文化大革命,当时全国陷入混乱,学校领导层瘫痪,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致使这一代学生对此都觉得相当遗憾。

文化大革命初期,他满腔热情,响应文革的号召,参加了学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也叫文艺宣传演出队,其角色是拉手风琴,该演出队还曾到北京演出。

文革第二年,作为政治任务,上海高校开始大张旗鼓建毛主席巨型塑像,可我校是没有建筑专业的。尽管学生梁嘉麟对于建筑结构专业一窍不通,仅会些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等工科基础课,然而,就凭着“出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他答应了下来。

整个巨型毛主席塑像高度十几米,简言之,其工艺过程是:首先按照1:1的比例雕塑巨型泥像,然后,在该雕好的泥像外浇铸石膏模具,最后,以该石膏模具为依托,在其中建造钢筋混凝土像。

决定建造方案不容易。要知道,一旦主席像坍塌,在当时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经过反复熬夜讨论、研究,最终决定采取“地面分段浇注成型”的保守方案,并设置了温度钢筋,支撑内柱,确保牢靠。

在整个建造过程中,靠的是集体的力量。例如,冷68的赵育川同学就是自始至终一直经常出现在工程现场,指挥协调;冷69的何思源等同学和雕塑师共同完成了泥塑。此外,建像还得到了当时全校不同派别的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完工后,来我校取经的其他院校参观者和观光者很多,都为我校能够在上海市首批建成毛主席巨型塑像而十分惊讶。

整个塑像工程前后延续大约半年多,这是梁嘉麟的第一次从不懂到懂的技术练兵。虽然这份政治任务责任重大,好在建造过程还是挺顺的,似乎“想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似的”。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太需要通过各种实践过程来为自己树立这样的必胜自信心了。当年的同学们现在也都大有建树。譬如,帮助泥塑的何思源同学,那时美术水平就很出挑,擅长园林艺术设计。工作后还任浙江省旅游局处长、杭州西博会副主任。现在,他又成了浙江大学的客座教授。

一辆“自行车”挑战“黄浦江”,小伙成“市级副组长”

毛主席巨型塑像工程完成之后,梁嘉麟又一发不可收地开始了他大学里的第二件大事: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污水的治理研究工作。

当时的苏州河是一条被严重污染的黑水河,并很快让黄浦江也“同流合污”了。黑水臭水极大地影响了上海自来水的水质,上海一千多万人民健康与工农业生产面临威胁。

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念头,梁嘉麟自发参与了黄浦江苏州河污水治理工作。不久,在校内又和何思源、应正兆、罗先成等志同道合的同学搭档,请周应琪老师与丁雨苍老师帮助,并打出了“上海水产学院黄浦江苏州河治理小组”的旗号。身边有些同学说,“制冷专业”的人去做治污工作太“不靠谱”了。然而,真等一头扎进去了,梁嘉麟和同伴很快就完成了从不懂到懂的速进过程。

1969年7月至8月盛夏,靠着一辆自行车,横穿上海几十公里,每天小组成员都24小时昼夜不断地进行“水文水质综合实测与水化学分析”,成功取得第一手资料。小组发现,黄浦江快速黑臭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上游来水量少,使得水不能排出下游吴淞口,导致沿途污染物在江里沉积下来,稀释与自净能力大大降低。二,无法及时排走的污水随潮水涨落往复运动,导致同一区域被同一团污水反复污染,导致污染效应成倍放大。

为此,梁嘉麟提出“标本兼治”的解决观点,附带推导方法,以书面形式递交给上级主管部门。

1968年1月,上海市政府当时的工业交通组负责人亲自参加并组织了有“同济大学”、“上海勘测设计院”、“太湖水利局”、“上海自来水公司”等八个有关单位的专家与“上海水产学院”共同探讨上述研究观点。经过约十个小时的“马拉松”答辩之后,获得了与会者不同程度的认可,并当场将“上海水产学院”增列为“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污水调查治理小组”副组长单位,参加治污日常工作,并委任梁嘉麟为副组长。那年,梁嘉麟还没毕业。

梁嘉麟说,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学校和社会需要什么,就搞什么。其过程如果是从不懂到懂,那么,得到的锻炼就会很大;而这些锻炼,他至今认为获益匪浅;他觉得他在大学期间获得的最大收获就是母校培养了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并使得他在大学期间就得到了不小的锻炼。

军营、公司、研究所、大学,丰富的工作经历

1970年毕业后,梁嘉麟被分配到解放军部队农场参加劳动锻炼。起初,还是由于特长而参加文艺宣传队拉手风琴。然后,负责完成蔬菜催长剂“920”农药的试验工作(初见成效),最后,为该部队的农机厂改进一种分筛稻谷物的大型分选机械装置,并成功申请了专利。

1972年,他进入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工作,并开始“务正业”了——学习实践制冷工程方面的业务。上岗不久,浙江省水产厅下达有关鱼类保鲜方面的新实验,他又“理所当然”地独立设计了一艘“冷却海水试验船”中的全部制冷装置并成功地投入了实验,算是大学毕业后正式工作以来取得的第一项小小的科研成果。几乎与此同时,他又与一位老校友一起合伙在浙江省水产厅的帮助下,成功地为湖州市水产公司设计了座500吨水产冷库,并按时建成投用。

1977年,梁嘉麟调到了杭州医疗器械厂研究所,该厂的主打产品是“西泠牌家用电冰箱”,他不久就独立完成了“120升医用低温冰箱”、“小型制冰机”以及成型冰箱内胆与门胆的“大型吸塑成形设备”的全套设计等等。

尽管那时梁嘉麟所干的工作大都是属于第一次的,几乎没有重复。但是,他总是仍然感到企业里的生活还是太单一,劲道使不出来。于是,在1987年,他进入中国计量学院当动力科科长,开始在科研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目前,梁嘉麟编写了领域内的新教科书,又为学校开设了发明专利方面的选修课,不断鼓励在校学生创新并申报国家专利。近年来在校学生以独立发明人的身份申请并获准的发明专利每年至少有二项,实用新型专利每年有百余项,这都引来了国内媒体的争相报道。

梁嘉麟觉得:那些与自己所从事专业“不靠谱”的事宜一旦获准发明专利之后的量级,很可能会超过或远远超过自己所熟悉的专业所获准的发明专利的量级,并且,发明的难或易不是重点,是否创新才是关键;他希望能有机会在创新方面让中国计量学院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共同打造我们国家的创新未来。

梁嘉麟的一生都在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他涉及的技术领域十分广泛,不局限于他的本科制冷专业。他始终认为他的成绩,都是源于母校的教诲。为此,他至今十分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

非凡的音乐修养和创造发明

梁嘉麟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学习手风琴、口琴,在初三、高中以及大学非文革期间,他一直兼任上海市少年宫手风琴乐团的指导员,并曾给周总理等中外领导演奏过手风琴,可以说,他的手风琴演奏水平是非一般的。

“科学研究证明,音乐艺术是受右脑控制,而逻辑思维是受左脑控制;一个人的右脑若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只用左脑来考虑问题,那么,左脑的逻辑思维的能力是有限的;左脑与右脑若有机会经常互动,那么,由左脑控制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有大幅度地提高”,他说。

梁嘉麟的艺术修养同他的家庭背景分不开,他父母都是大学生,知道音乐对大脑开发的重要性,因此,父母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他的音乐爱好。或许,从小的艺术熏陶为他成人后能获得如此多的发明成果,奠定了思维能力基础。

(来源:校记者团 撰稿:丁洁芸 摄影:李晓雯 编辑:华昊)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