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研究生部施志仪教授
做任何事情,只要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剩下的就是勇往直前。
——施志仪
人物简介:施志仪,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54年7月15日出生 ,上海人,汉族。复旦大学生物物理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站长。主要研究专业方向:生物技术、细胞分子生物学。
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
与采访同学合影留念
采访前,我们了解到施志仪教授是我校研究生部主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站长,平日里工作很繁忙,原以为他会确定另一个时间接受采访,但当我们打电话给他说明来意时,他却一口答应了,并叮嘱我们不要耽误上课时间,课余和晚上均可。踏进他的办公室,他说,自己非常乐意与学生交流并参与学生各类活动,与学生在一起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一句话,瞬间消除了我们的紧张情绪。
回望过去,忆苦思甜
1972年,在响应“上山下乡”的活动中,当时还是一名普通的上海初中生的施志仪教授被下放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成为一名非常时期的知青,投身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行列中去。他说,那时候的生活非常艰苦,许多和他一起下乡的年轻人迫于当时国家号召,早早离开了课堂,来到农村,但对于学习仍充满渴求的他,经常利用劳动之余看书学习。下放不久,他就成为了一名农村的赤脚医生。所谓赤脚医生,就是帮当地的农民看一些头疼发热的小病。施老师告诉我们,自从担任了赤脚医生后,他并不安于自己仅知道的一点点知识,而是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机会去学习更多有关医学方面的专门学问。后来,经过努力,他争取到了一个来上海进修的机会,也正是因为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使他有更多的时间汲取知识。他说,进修结束后返回了农村,他就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但一直在渴盼着什么时候能够再次走进明亮的教室。
1978年,也就是高考恢复的第二年,施志仪教授满怀希望地走进了考场。他说,那时候的高考不像现在这样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只有真正爱学习、想上学的人才会看到高考的恢复所带给他们的曙光。当他得知自己考上了安徽医学院的时候,因为欣喜而彻夜难眠。因为一直以来,在为农民看病的时候总有很多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而现在他终于有机会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了。
走进大学课堂,施志仪的学习干劲被完全的激发了。他笑着说,那时候他几乎每天每夜手不离书,书不离手,完全沉醉在浩瀚的医学知识的海洋中。现在想起来着实有些夸张,但其实在那个时候真正喜欢读书的人一旦有机会可以接触到书,都会是如此。他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知识胜似黄金,学问胜似如玉,道的就是这个理儿吧!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只要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剩下的就是勇往直前”。
学无止境,育人不倦
大学生涯,青葱岁月,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施志仪教授养成了看书思考的习惯,所以他现在办公室的文件柜和书桌上摆放的除了文件外,都是一些专业书籍。他说:“在大学的那段时光,不仅我们学生爱学习,老师也同样诲人不倦。只要学生有问题,不管什么时候,老师都会很有耐心地一一解答。那时候,我们的大学老师可以说是和我们一起吃住学习的,氛围十分融洽。特别是我们这群在那些年代经历过劫难的人,更能品味学习的乐趣和意义。”那时候他们早上6点晨跑之后,每个学生都会去教室里自习,认真学习的劲头现在回想起来也会突然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说着,施教授露出了追忆的微笑。他说,正是有了这段令人追忆不舍的大学时光,有了这个培养学习氛围的暖床,才使得他在今后的深造学习生活中获得了更多的斗志。
施志仪于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物理专业,获得理博士学位。他说:“读完硕士研究生之后,我经常感到有一种压力,就是学得越多,越感觉自己很无知,于是又继续深造读完了博士。”他告诉我们,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一直专注于医治病人的他,却被分配到了与医学一点边也搭不到的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他笑着说,这的确不是他所预料和规划的人生轨迹,但是他想,车到山前必有路,可以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有着异曲同工的细胞分子的研究上,他籍此走上了真正育人生涯。他告诉我们,原来当老师并没有起初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仅要自己了解这些知识,更要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很考验一位老师实力的。虽然他没有接受过如何成为一名教师的训练,但他一直铭记着上大学时那些孜孜不倦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于是,就以他们作为自己教学的榜样,模仿他们的授课方法和技巧。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科研育人,春华秋实
施志仪教授后来担任了我校研究生部主任,角色的改变让他顿时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但要更努力地学习研究专业知识,还要做好学校研究生部的管理工作。他认为,要使我们学校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实践经验,要让学生们实地感触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到底学以致用在了什么地方。他说,实践出真知,研究生只有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研究生适度地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能够训练自身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这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但导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在共同参与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指导,使研究生从科研项目中中受益,进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施志仪教授还担任了我校水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站长,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水产动物生物技术和细胞分子生物学,他近几年科研成果数不胜数,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上海市教委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等课题,发表论文60余篇。他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希望高校能回归它本来的发展规律,按照教育发展规律,促进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氛围的形成。人才培养是科学发展的国之大计,人才培养本应是高等学校始终不变的中心任务,但近年来由于对人才培养的职责认识模糊,以及各种不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制度,这一中心任务有些被弱化和边缘化了。实际上,高等学校出人才和出成果这两方面的任务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只要能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就能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
祝福海大,造福学子
施志仪教授说,自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学校的一分子,与全体师生一起分享学校的荣誉。如今,我校研究生人数已比他刚来的时候翻了几番,学位点也大大地增加了,这是国家重视研究生教育的结果,也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说,作为一名学校中层领导,他一直希望能够使我们学校的研究生队伍扩大。这是一项长久的持续性工程,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决心,更要有恒心和毅力。这些年,经过大家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远远还不够,还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
对于现在的学术研究,施志仪教授认为,社会的转型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不可避免地会有某些人多了一份想要一举成名的浮躁心理,而少了一份淡泊身后事的投身精神,所以我们需要从校园里开始,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而现实生活正是不断上演着“著意栽花,花不开,等闲插柳,柳成荫”的故事,越是不在意这些名利,名利却都在你专心致志于学术时纷至沓来。
最后,施志仪教授希望通过我们转达他对我校学子寄语:希望我们每个学子都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把握住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美好时光,使我们自身能够升华,在学海中尽情遨游。“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说,我们今日付出了汗水,明日就能收获灿烂的花朵。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笔者在采访施志仪教授之后,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文化人对于学习的真切热爱,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有梦想的年轻人学习。
(撰稿:孙洁、董浩 编辑:陈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