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教授谈人生”系列人物之六十:学习成就未来,知识照亮人生

发布日期:2012-10-31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632设置

 ——访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丘高峰教授

    读书需要批判性的思考和吸收,才能不会读死书;教书不只读PPT,才能不会教死书;科研只有探索在书本找不到答案或与书本知识矛盾的问题,才能有所创新;人生何尝也不是如此,只有在思考中才能追寻到人生的乐趣和快乐。

                                          ——丘高峰

 人物简介:丘高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长汀人,汉族,199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科学系(现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国立水产养殖研究所(Japanese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Aquaculture)、美国West Virginia University农业学院做博士后、特别研究员4年。获得过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曙光学者、青年科技启明星、浦江学者、上海海洋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主持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研究等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曾经获得过国家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三等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上海市水产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1作者),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成果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筹建了生物技术本科新专业和生物技术实验室,先后担任过生物技术教研室主任、生命科学系主任、生物技术学科点学术带头人等职。主讲过《遗传学》、《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概论》、《组织与胚胎学》、《普通生物学》等本科课程以及《水产动物遗传与生物技术》、《基因与基因组》等研究生课程。

感恩父爱,点亮人生

丘高峰教授出身贫寒,父亲是一位普通中学教师,父亲的教育特别严格,所有的东西都要求他自己想办法去学会。丘高峰教授感慨到:“眼界决定出路,能走多远就取决于此。我非常爱我的父亲,并且感谢我的家庭。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和他的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环境造就了人,就像一句俗语‘时势造英雄’,虽然这个比喻不是十分恰当,但小到个性、兴趣、爱好,大到人生观、价值观,父母总是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原上海水产大学渔业学院引进的首位博士, 丘高峰教授说,大学生活让他学会懂得了三件事: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和态度(Attitude)。工作一直在变,要求一直在提高,而自己一直在学习。他说,从前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很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信息也一直在不断更新,停止学习的话就会落后。学习知识要用“脑”。知识难学,技能更难。因为技能是无法“学”会的。丘高峰告诉我们,很久以前有人教过他一种抛橘子的杂技,要领很简单,他也很快就记住了。可是如今,由于缺乏练习,他根本无法表演。抛橘子之所以叫杂技,就是因为这是学不会的,要靠练习,要靠“手”。现在,沟通“技”能,谈判“技”能,演讲“技”能,管理“技”能之类的培训很多,但很多人都说培训无用,培完了还是不会谈判,还是不敢演讲。他说,其实大家都明白,这就是因为学习后没有得到练习的缘故。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最难学的,是态度。每人心中都有一扇门,无论外人如何呼喊、冲撞,这扇门始终只能从里面打开。态度源于“心”,是没有人可以教的,只有自己可以选择。所以会有态度决定一切的说法。丘高峰说,对于他今天所得到的,态度的决定作用大于50%,技能大概占30%,知识只有不到20%,其中来自大学课堂的知识已经不到一半了。他认为,我们要用脑学习知识,用手学习技能,用心学习态度,并把知识学以致用,把技能练成艺术,那么我们用心去相信的东西就一定会实现。 

丘高峰教授说,无论从唯物的心理暗示还是唯物的成功学说来看,相信都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成功,那又怎么让别人去相信呢?自古兵法里就有想欺骗敌人就要先骗过自己人的说法,换而言之,要欺骗别人就要先欺骗自己。他认为,这里所说的欺骗不是自欺欺人的消极做法,而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坚定的气概。每天早上起来,对着镜子大喊三声自己的理想与梦想,然后坚定地出门去,脚踏实地拼搏奋斗,再加上一点对于机遇敏锐的嗅觉与当机立断出手抓住机会的果断,人生的成功秘诀也就是如此了。他笑着说:“我们往往说的都很简单,但真的要做起来就很难,更别说能做到的人了,或许到最后只能用寥寥无几去形容了”。

明确定位,努力拼搏

丘高峰告诉我们,大学的时候,因为当时所学的生物学专业属于“冷门”专业,家里人也或多或少地担心他今后的就业问题。他那个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让自己保持冷静,因为头脑发热的时候是什么决定都做不了,这是他一向的处事方法,也是最终能成功的秘诀之一。他当时就问了自己三个问题:现在的专业学到了什么,换一个专业又会学到什么,自己到底想学什么。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那难题的答案自然也就有了。他说,现在这样复述给我们听,我们或许会觉得有点复杂,但当初冷静之后,一直到做出决定,也就那么一会儿的时间。因为还有一个支撑他不换专业的理由——自从当初进了这个专业,接触到了生命课题后,他已经不可自主地爱上了这个领域。他说,一个是已经让他产生浓厚兴趣的专业,另一个是热门的,但却并不怎么吸引他的专业,拿这两个作比较,就他个人而言,还是十分好选择的。丘教授说读大学的时候他并不确定自己今后要做些什么,只是凭着专业对他的吸引与他自身对兴趣的一腔热血,一切也都是从混沌状态开始的。但读研究生后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自己越来越了解,慢慢的,目标和方向才真正的被明确和清晰,而在此之前是他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哪怕是很累很辛苦的工作他也都会去尝试。他说,很多人或许现在仍处在寻求生活和工作理想的阶段,对未知和不确定还有许多的困惑,而这些他曾经也都经历过。 

丘高峰教授告诉我们,他的理想分为两方面——工作和生活。理想的工作是把工作、生活、乐趣全融合在一起,有勇气并不断探索,他一直认为有着独特个性的人往往能成就大事。而他理想的生活就是能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说,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科研,他可以睡在实验室不回家,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肯定“苦”,但只要实验中有一点点突破,他都会高兴好几天,他说,快乐包括很大的范筹,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快乐方式和标准,需要每个人自己认真去感悟,感悟生活,感悟自身。他说,如果要想成功,必须先有准确的“定位”,清楚地了解自己,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能做成什么。同时寻找自己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向他们学习,整个过程就会变得很生动、有趣。“向榜样学习并不意味着一味地盲目模仿”,这是他强调的地方。有些学生会寻找一个成功人士的例子,并把人家的目标,甚至作息习惯都一并照搬,这就本末倒置了。别说这样根本不可能成功,即使侥幸达到了那不能谓之成功的虚假层次,然而对于个人而言,失去了本我的人生同样是可悲的。丘教授说,还有一点就是要学会沟通,不会沟通的人很难得到更好的提升。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并不是智商最高的,而情商却是最高的。简单点说,就是要会做人。做人的基本原则除了对自我的要求外,就是要融入社会,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想要完美地融合进去,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不能明确表达自己意思的人永远得不到别人的认同,相对应的,一个人在不断的沟通中才会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完善自身,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创新理念,教书育人

丘教授说,在教书的过程中毫无疑问是要传授知识,高等教育要传道解惑,要让学生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但是,并不是学会书本知识就够了,更多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会创新,如何活用学到的知识,而不是把过去的死知识一味的全部教给学生就结束了。老子有一句很好的名言,“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就是要教会学生让他们有自己捕鱼的能力,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教育目的,而不再是过去灌输式的教育,因此我们要付出时间去教他们如何创新。所以学生一进入大学就要更多地接受创新研究、接受科学技术、接受创新的思想,跟上时代创新的步伐,高素质的培养就是他们提出要搞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寄语海大,百年祝福

采访的最后,丘高峰教授为学校百年华诞送上了最殷切的祝福,他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校能把昂扬发展的势头保持下去,切合新时代,也不忘旧统,造就更多的国家栋梁,再接再厉,更创辉煌! 

(撰稿:张如霞、冷璞钰 编辑:陈卓芸)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