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13日,第九届罗非鱼产业论坛在海口举行。应美国罗非鱼协会会长Kevin Fitzsimmons教授邀请,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刘利平博士代表欧盟SEAT项目组,在论坛上做了题为“为什么中国罗非鱼流失了巨额利润?”的报告。报告基于欧盟SEAT项目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虽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国和出口国,占全球罗非鱼产量的45%,其中一半左右的罗非鱼用于出口,占全球出口量的72%;然而,中国罗非鱼缺乏定价权,相同的产品价格比竞争对手们低很多,低价格已成为制约中国罗非鱼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罗非鱼出口缺少整体的营销策略、生产无序扩张、采购商和出口企业信息不对称、偶尔有异味的情况都被认为是导致罗非鱼价格低的原因。这些因素中,由于西方国家的烹饪水产品方法单一,中国罗非鱼产品经过长时间冷冻保存,部分丧失了原有的鲜味,偶尔会出现的异味使得中国罗非鱼被认为质量不稳定,从而让中国罗非鱼背负起“质量低”的名声。
报告认为,罗非鱼片异味(土腥味)并不是食品安全问题。异味(土腥味)主要由一些天然形成的化学物如MIB和Geosmin导致,这些化学物分布广泛,不仅影响鱼类,饮用水、食品、啤酒、牛奶等都会被影响而有异味(土腥味)。许多水产品,如虹鳟,鲑鱼,澳洲肺鱼,遮目鱼,虾,斑点叉尾鮰,越南鲶鱼等都会偶尔出现异味(土腥味)。异味(土腥味)对美国的斑点叉尾鮰养殖和澳大利亚的澳洲肺鱼养殖都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罗非鱼出现的异味(土腥味)并不会引起食品安全事故,也不会导致出口禁令和警报,同时罗非鱼出口产业链的养殖户、加工厂甚至进口商都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直接经济利益去解决异味(土腥味)的问题,但产业链中所有人都在为中国罗非鱼质量差的形象付出代价,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整个产业损失巨大。中国罗非鱼产业处在低价格低质量的恶性循环,将其改变成高价格高质量的良性循环才是行业发展的方向。
报告举出了泰国罗非鱼市场推广的成功例子。为了提升泰国国内需求,泰国正大集团对网箱养殖的红罗非进行了重新包装,使用了“宝石鱼”的名字,成功形成并占领了一个新的高端细分市场。现在“宝石鱼”在泰国国内已经被广泛接受,其价格比对虾还要高,而口感控制是其成功的关键一步。
欧盟SEAT项目认为,自2002年欧盟动物源食品出口禁令以来,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为首的政府部门建立了完善的出口备案和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出口水产品食品安全问题已基本解决。欧盟SEAT项目希望能够引起中国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像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样解决罗非鱼口感一致性问题,从而引导产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报告结束后,国内水产网络媒体中国水产门户网、中国水产频道在显著位置进行了报道,并被中国水产交易网、中国三农网等网站头条转载,引起广泛关注。
(撰稿:张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