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海洋大学辅导员潘老师眼里,27岁的蒙古留学生托信是一个大眼睛、胖乎乎、待人随和、面色微黑的文静女孩。
2009年,已经在当地银行工作一年的她,从蒙古国留学来了上海。中文零基础的她从预科开始,攻读“产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入校后,乐观随和的她中文长进很快,身边的同学几乎都成了她的朋友。
但去年9月暑假后,托信一直没有返校。担心的老师们打听后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托信竟然瞒着所有朋友和老师,把自己70%的肝脏捐给了肝癌晚期的母亲!
“再不移植,就只有三个月了”
2009年来上海后,托信在中国愉快地生活着。平时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中文课是酷爱中国文化的她的最爱。周末,喜欢运动的她则和朋友一起打羽毛球、在球场上当啦啦队;一起吃饭、一起玩,用闺蜜甘蒂斯的话说,就是“什么都一起”。
2012年7月初,已经留学两年的托信,等来了母亲的一个电话:“女儿,你应该早点回来看看,妈妈的肚子很大。”
在学校,有件事情鲜有人知道。早在2010年,托信的母亲在蒙古就被确诊为肝癌,肝移植成了活命的唯一希望。和中国一样,蒙古的肝源同样极其紧张。两年来,托信的妈妈始终没有找到供体,腹腔积水越发严重,肚子大如怀胎十月的孕妇。期间,全家人焦急地轮番去做配对测试,寄希望于亲体移植,但均告失败。在妈妈打来电话前夕,蒙古的医疗专家下了最后通牒“再不移植,就只有三个月了”。
接到电话后,放了暑假的托信悄悄买了车票,两天两夜转道从北京到了蒙古乌兰巴托。一下车,她就去医院做了血液、体格等一系列配对测试。因为怕受到阻挠,这件事她没对家里任何人说。很快,医院的评估报告出炉——“符合”。
“她给了我一切,我要帮她”
托信拿到报告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按医生的方案,这个27岁的姑娘即将把自己70%的肝脏献给自己60岁的母亲。
这个消息一下子让家里炸了锅。从爸爸到哥哥、姨妈……几乎所有亲戚一致反对托信捐肝,他们担心这会毁了她今后的健康。妈妈则把女儿叫到床前,挺着大肚子亲口否决了托信的愿望,然后侧过头说“信,你小时候我因为忙不太照顾你,我很对不起你……”
从1986年托信出生,27年来,这一家三口是幸福安稳的。妈妈是当地税务局的员工,爸爸经营着自己的会计事务所。托信自己也是品学兼优,来上海留学前夕,她还由于本科期间成绩出色,获得了上海市政府奖学金。
托信至今还记得,8岁的时候爸爸去俄罗斯出长差,她每天吃着一手好厨艺的妈妈清晨五点起床做的“馍馍”去上课。晚上放学后在夕阳下一个人在家盼妈妈回来,不停地给还在上班的妈妈打电话——“妈妈你去哪儿了?再不回来,我就打电话告诉爸爸!”妈妈轻声回答“你不要说,我就给你带巧克力回来”。
在病床前,看到母亲被病魔摧残得瘦骨嶙峋的病体,27岁的姑娘在心里只说了一句话——“她生我的时候很不容易,给了我如今的一切,我应该要帮她。”
“天和地都在帮助我们”
2012年7月30日,托信和母亲在印度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将自己70%肝脏捐给了母亲。清晨五点临上手术台前,哥哥来床前问托信“害怕吗?”,托信竟然答道“不怕”。直到被推进手术室,看到旁边一摞手术刀的时候,托信第一次有点紧张了,但很快就迷迷糊糊睡着了。等五个小时后她醒来,妈妈已经得救了。医生翘着大拇指说“你很勇敢,我看过很多人刚上台就后悔了”。
“天和地都在帮助我们”,托信说。
之后三个月,托信和母亲留在印度完成了后续治疗,总费用超过了100,000美金。今后的日子里,母亲和托信仍然需要终生服用昂贵的抗排异药。
2013年2月23日,托信一路虚弱,在6位蒙古留学生的陪同下回到学校。认识她的同学和老师都惊讶地发现,托信的身体瘦弱到了让人心疼的地步,一条深深的伤口几乎蔓延了整个上半身。辅导员潘老师来看望托信,想为她发起捐款,她却反过来安慰道“老师,没事的”。
师生爱心点亮希望之路
3月8日至3月15日,由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上海海洋大学红十字会共同组织发起的为蒙古留学生托信同学募捐活动顺利开展,该项活动得到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连月薪千余元的宿管阿姨也不禁掏出了五十元。截止3月15日已收到捐款共计21930.9元。
潘校长看望托信同学
海星广场募捐现场
3月15日,潘迎捷校长在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岑伟平老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李琼老师的陪同下慰问托信同学,为她送去问候和祝福,并送去了慰问金和慰问品;食品学院师生捐款踊跃,在短短一周之内共捐款13938.6元,其中食品学院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何晓露璐同学得知托信同学情况后的,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获得的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她表示或许捐款并不能为托信解决生活上的负担,但她相信,我们的一份份爱心,可以让她在异国感受到一丝慰藉,一片温暖。很多同学也表示,虽然自己的经济能力是有限的,但爱心是无限的。
现在,临近毕业的托信已经是一张鹅蛋脸了。她每天必须用一条宽宽的围巾一圈一圈紧紧地绑在腰间,才能减轻尚未完全愈合的伤口带来的阵阵伤痛,然后准备她的毕业论文。住院期间,她坚持写完了论文的三分之一。她对生活很乐观,说“All of you are kind,I’m OK,You don’t need to help me.”(中国朋友很热心,我现在很好,不需要什么帮助了。)
——“那你毕业后有愿望吗?”记者问。
——“回蒙古,天天陪妈妈一起”,托信瞪大了眼笑着,结结巴巴地用中文说。
“滴水能汇聚成大海,碎石能堆聚成海岛”,爱心总是人间最美好的图形,拉起彼此的手,让我们一起帮助一个美丽的生命。
衷心祝愿托信同学的母亲战胜病魔,早日康复!
(撰稿:华昊(校记者团)、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