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承办“上海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校园管理创新”论坛

发布日期:2013-03-26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099设置

3月23日由上海市教育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办、我校承办的“上海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校园管理创新论坛”在行政楼137成功举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思想理论教育》杂志主编江彦桥、教育部思政司网络管理处处长李永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处长赵扬、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胡宝国以及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黄晞建出席会议。此外,《思想理论教育》杂志常务副主编曹宁华、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明伦和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磊等有关负责同志,我校学工部、宣传部、社科部以及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部分辅导员也参加了论坛。

论坛征文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本次论坛分开幕式、主题报告、分组讨论和交流总结四部分,并对上海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校园管理创新论坛征文获奖代表进行了颁奖。在开幕式上,黄晞建副书记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嘉宾和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首先介绍了学校百年校庆的情况,指出学校不仅在海洋等传统学科领域成果丰硕,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成效显著。学校高度重视以易班为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通过实施超级梦想班级计划繁荣校园网络文化,通过骨干队伍建设凝聚易班建设合力,共同构成了易班建设的正能量。

江彦桥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做好网络一代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是当前网络文化建设和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因此,今天的论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希望通过这个论坛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推动研究与实践的同步发展,进一步推进“易班”建设。

高德毅副书记、副主任在讲话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青年大学生,网络已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环境,网络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他通过对当前学生网络生活现象的分析指出,当前学生不仅时间被网络所绑定、行为被网络所绑定,甚至思想也被网络所绑定,为此他特别强调,站在教育的角度,网络的这些影响、甚至是冲击需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要从被动的接受向主动的创新发展,把网络文化建设与校园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最后,他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通过总结工作经验,深入理论研究和追寻科学方法,以更加有效的途径、更高效能的方法和更加准确的路径来实施我们育人的核心任务,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的要求;二是通过本次论坛推进队伍建设。本次论坛根据主题分成了四个分论坛,每个论坛既有理论工作者,也有实践工作者,希望通过论坛把几支队伍整合起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打造既能够研究又能够工作的主力军队伍,最终实现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论坛邀请了教育部思政司网络教育管理处李永智处长、《文汇报》党委副书记谢海光教授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教授做主题报告。李永智处长着重阐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指出教育信息化首先是教育思想的信息化。他从中央十六号文件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出发,指出每个阶段在同背景下需要我们不断与时俱进,针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他对未来的“易班”的建设发展也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把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融合进来。谢海光教授通过当前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的生动分析,他通过现场搜索“教育”和“高校”等关键词展示了当前关于教育和高校的热点话题,引发了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思考,他还特别提出当前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更多的爱心、慧心、诚心、仁心、善心和戒心,并就如何利用微博新媒体提出了建议。沈阳教授则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对当前转型社会下典型的青少年舆情事件进行了剖析,提出社会化媒体时代下,事件的第一报道权、甚至第二解释权和评论权都逐步向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媒体转移。面对挑战,开展青少年舆情研究、建立青少年舆情预警机制非常重要,要建立和完善舆情汇集机制、舆情决策机制和问题解决机制。

下午分论坛分为网络文化现象、网络行为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网络管理创新与易班建设四个专题进行研讨,在小组交流发言中,网络文化现象小组认为加强网络文化主动建设还是十分必要的,要通过资源融合增强校园网络的吸引力;网络行为研究小组认为网络行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对于网络行为的群体化、多元化和娱乐化的现象需要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丰富的内涵,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部门统筹、形成育人合力;易班建设组认为易班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教学管理的结合、与学生学习生活需要的结合,与青年人的时尚追求结合。最后曹宁华副主编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成功举办不仅“接地气”,非常具有针对性,而且“聚人气”,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他进一步提出,希望大家心怀梦想,看到差距,不断努力,为实现育人梦想而共同努力。

(撰稿:刘智斌 摄影:于光磊)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