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校优秀辅导员 王梦昭
斯文的圆边眼镜,随意的马尾扎在脑后,始终不变的是眼底那一抹温暖的微笑,与其说她是一个严肃的老师,不如说是知心姐姐更贴切些。在采访过程中,王老师口中时常会蹦出几个90后时下热门的词汇,有时聊着聊着会自己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样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又有谁会不喜欢呢?对于荣誉的获得,她非常谦虚地表示这是对自己工作上的认可和鼓励,自己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
辅导员,我梦想的延伸
谈起儿时的梦想,王老师表示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当记者和编辑。翻看她的履历也发现她200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专业并考取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但是长大后,她越来越觉原先的梦想与自己的志向不太合适,于是选择了同为社会工作者的“辅导员”作为自己梦想的延续。
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惊人的共性,都需要转换视角,作为媒体人来说,信息要经过自己的理念和文本加工来传播给受众,同时,作为一个辅导员,有些信息也需要转换加工后呈献给学生。正是这段可贵的"编辑"实习经历使天性活泼的自己在之后的辅导员工作中能更好地转换角色,更好地为自己的学生换位思考。她认为,学生在高校中所受到的教育与电视媒体等的影响是不分伯仲的。
“一切围绕学生”
“一切围绕学生。”这是王老师时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她也的确是这样做的。每天早上八点半,就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办公室,不停地在处理工作事物。每天中午是学生比较清闲的时间,而此时却是她工作的高峰时期,常常是电话邮件不断“轰炸”,此时的王老师时常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唯恐错过学生的任何一个细节问题。她现在所带的学生是生命学院的11个班级8个专业总共将近700多个人,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700都会变成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下午,学校经常会有紧急问题需要处理,自己还要为同学上职业生涯课。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王老师还会在周二下午和周日晚上召开班会。
在这里她非常感谢那些“给力”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要培养好”,她一再肯定学生干部们的倾力支持自己开展学生工作。
工作琐碎,但不枯燥
在常人看来,辅导员的工作事无巨细,这样琐碎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责任心和耐心。而王老师则觉得在这两点之外,“乐业”更是一个辅导员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毕竟把工作当成兴趣,才能长久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并能把它越做越好。
除了要做好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时还要处理学生与学生群体的工作。在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辅导员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班主任的角色。她不仅仅要传达通知,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在他们情感最薄弱的时期,比如学习压力、失恋、家里遭受沉重打击时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
“同学们要敢于正视别人,不畏缩、不懒惰”
“我们的学生敢于正视别人,学会应付真实的劳苦,毫不畏缩,否则便会变成遁世的人、厌世的人、或变成懒惰的人,德行的实行靠行为,不靠文字,促进学习帮助生活,引导价值观。”这是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最著名的一句话。同时也是王老师培养学生所贯彻的基本方针。她始终认为品德的培养是第一位的。
她把学生成长的四个阶段比喻为春夏秋冬,很显然大学是成长的冬季,但是许多人误读了冬季的概念认为它是冬眠冻结的阶段,而王老师则认为这是一个储备阶段,是学生在踏入社会前最后一个准备阶段,是为了来年更好地播种,以便收获更丰硕的果实。
(撰稿:校记者团 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