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年度校优秀教师系列报道之三十五: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发布日期:2013-04-26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497设置

——访校师德先进个人 陈立婧

“用‘心’教书,用‘爱’育人。”这八个字放在水产与生命学院陈立婧副教授的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从15年前第一次执起教鞭,她就把这句话牢牢地印在了心底。转眼间,十五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曾经站在台前还有些怯懦的她如今已经习惯了在众多学生殷切的目光下从容不迫地授业解惑,只是,那八个字,却如同手中的掌纹般,随着时光的悄然流逝,愈发清晰…… 

“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去”

课堂里,她用如水的笑容和十足的激情感染着学生,将一身热血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教育事业。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学生,她都一视同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她鼓励他们积极申请创新项目,教他们上网查找资料,为他们修改申请书,介绍相关导师;对于成绩欠佳的学生,她不离不弃,授之以渔,教给他们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提升自信的同时,也提高了成绩,有的甚至考上了研究生。

在她的帮助下,有好几位学生考上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而且与这些考上外校研究生的学生始终保持联系,学生们受到她的感染,也都十分热心地帮助学妹学弟。2012年她从以前教过的学生那得悉中科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将携手中科院资源与环境领域各研究所联合开办“资源与环境主题”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校,立刻报告学院,推荐学生参加。2012年还推荐了5名学生去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青草沙水库管理分公司工作。2012年底又有数名学生前来咨询考研事宜,她热情地给他们理思路、介绍导师和目前研究热点。

自掏腰包,给学生报到路费

课堂外,她用善良的心地和满腔的热情温暖着学生,帮助他们实现梦想,茁壮地成长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向来幽默风趣的她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已经学会了利用QQ、人人等工具与学生交流,她把这称为“与时俱进”。她说:“只有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去。”

那一年,她所带班中的一个学生骑自行车过马路时不慎被卡车撞断锁骨,她立刻垫付了5千元住院押金,学生在动手术时,她在医院守了一天,术后,她每天为学生熬黑鱼汤促进伤口愈合;那一年,得知一名学生家境贫寒,毕业后没有足够的路费去单位报到,她二话不说立即掏出钱包里所有的钱交给了他……她虽然清贫,但每当学生有困难时,她总是能倾囊相助。

多和学生在一起

她平凡,却不平庸。周一到周五,她一日三餐都在学校,在校时间一般都在12小时左右,只有周末才能与住校的女儿团聚。正是这样不遗余力地付出,才让年龄的沟壑和师生的界限在她与学生间悄然消逝。许多学生都说:“我们一碰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询问陈老师。”

一年一年,她用自己的坚持不懈诠释了“教书育人”的意义,她倾尽所学赋予了学生一双丰满的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苍穹中展翅飞翔;她也以身作则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充实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地完善了自己。

她说,从教这15年来,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信任,更是学生的信赖。

采访手记:

如今,岁月的齿轮已静默地转了15个来回,相信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她,将会继续在那八个字的鞭策下,如朝日般挥洒着希望的阳光,悉心地呵护着那一株株笔挺的幼苗。因为,这一笔一划,都已深深地镌刻在了她的心中。

在陈老师的获奖推荐材料上有这样一段文字:“陈老师以她特有的宽容和爱心,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也赢得了学生的心,更达到了启发开导的目的,让学生走出了困惑和迷茫。陈老师以身示范,在学生身上延续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美好的情感和无私奉献的做人准则。我在她身上看到了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为人师表的自尊精神、不记得失的奉献精神和关心集体的团队精神。”

在采访她的时候,我几次想到了这段话。我想,她的确已经走进了学生们的心里。她用自己的真挚与温情铺垫出的轨道已然抵达他们纯洁的心境,她的关爱,如同夜色浓重时皎洁的月光般轻轻坠下,落在了那一个个年轻而又富有活力的生命里。

(撰稿:校记者团 邱悦)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