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年度校优秀教师系列报道之五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发布日期:2013-05-24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990设置

——访校教学名师 刘其根

一份中科院研究所的聘书,一纸留校担任教师的合同,前者享有丰厚的科研资源,后者要承担繁重的科研和教学的双重“负担”,是什么样的决心和毅力让他选择在三尺讲台之前一站便如青松,一站便是24个年头?

刘其根老师说:一个人的科研能成就一个人,而成为教师却能帮助一群人参与科研,蜡炬成灰,从小憧憬的教师职业,自然毫无犹豫成为了自己的选择。

成功源于学习

作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上海市全英语教学课程《普通生态学》的主讲教师,对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要求极高,任课教师对自己所处领悟的专业英文术语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身为一名不算年轻,也没有海外求学的经验,仅被学校委派前往美国工作研究一年的老师,谈起英文学习的经验,他却是如数家珍。遇上偶尔科研任务轻松的时候,刘其根老师会选择听上一会美国之音。在别人享受娱乐的时候,他却始终未曾懈怠过英语学习,这不仅是为了维持英语教学课堂的教学需要,也是刘老师对自己严格的要求。

身为国家水专项和三项国家农业行业专项及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他时刻要求自己及时接受国内外最新的科研信息,时常研读最新的科研专著和文献,而这一切,除了需要维持良好的英文功底,也需要时刻求知,时刻准备创新的积极心态。

创新之路

谈到创新,刘老师讲了一个让他记忆犹新的故事,在他赴美国参与考察期间,他旁听了美国一所学校的一门课程,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下发的两张白纸,用自己的构想去完成一个纸飞机的制作,其后,老师让同学们带好自己做好的“稀奇古怪”的飞机去操场试飞,并引导同学们观察总结自己和他人作品的优缺点。

这种启发思维式的教学方式让刘老师大为欣赏,对比国内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堂上沉默、思维不开阔、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现实问题,他也感到身为教师的遗憾和自己的看法。

究竟是如何造成这种普遍枯燥的教学氛围的呢?刘老师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给出了解答。从教师角度来说,作为学者,特别是自然科学类的学者,著书立说应该是阐述自身研究成果和观点的手段,是能真正表达自己原创性观点的平台,是经过系统研究的具有借鉴意义的专著,而不是凭借此作为自己评选职称,攫取利益的快捷方法。目前整个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有些急躁乃至急功近利的风气,一部分教师为了自身的考核需要,或者是为了追求所谓“著作等身”的虚荣感,发表一些意义不大的研究成果,却对真正的创新不闻不问。试问,在这样一个追求表面的教师带领之下的学生,又怎能有积极的思考、创新的科研体验?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部分学生缺乏求知欲,对知识的好奇心不足,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即便是一些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学生,刘老师也直言,没有夯实基础,为了项目而项目的创新,是犹如“农民造飞机”一样短浅的行为。刘老师举出我校历史上唯一一个获得挑战杯金奖的胡舒婷同学的例子,认为胡舒婷同学扎实的基本功是帮助她成就金奖的重要因素,而胡同学恰恰就是由刘其根老师一手辅导的。刘老师也真诚地提出忠告: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的创新思路需要在长期积累、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谈及自己从事教师职业24载的感悟,有句话他始终铭记于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身践行创新的科研方法,矢志不渝地向灌输创新的学习概念,用科研促进教学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又发现问题反作用于科研当中,在良性循环之下,刘老师的教学科研事业一直行驶在一条正确而快速的创新坦途之上。

(撰稿:校记者团 蔡建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