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也是全国海洋宣传日。6月9日上午,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在芦潮港启动首次贝类规模性投放,两艘捕鱼船将向近海投放5吨贝壳。一个月内,近5000万只、总计200吨贝壳将在上海近岸7.5平方公里海域内进行投放,这是上海首次实施规模性贝类投放,旨在修复海底生态系统,恢复海底生物多样性。上海市海洋局杨健、沈依云、朱石清副局长以及我校黄硕琳副校长出席活动。
生物投放现场
听取情况汇报
“此次投放,我们选择的区域是航道、码头、锚区以外适合贝类生态修复的海域。”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主任凌宝忠介绍到,这次选择投放的贝类为修复区主导底栖生物四角蛤蜊和焦河蓝蛤,并按1:1比例混合,“此次海洋生态修复是在已成功投放脊尾白虾基础上进行。”凌宝忠透露,计划在未来的一个月内将连续投放四角蛤蜊逾2300万只,投放蓝蛤逾2200万只,并栽培坛紫菜等海藻面积近万平米。
在此次规模性投放贝类前,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已经对贝类的生态适应性进行了论证。“投放的贝类必须是活性良好、无残缺损伤、存活率高、符合规格的,并要在海里均匀播散。”投放项目负责人韩杰介绍说,在本次投放前,上海已经开展了贝类、虾类和海藻等放流、栽培和跟踪监测工作,“上海海域环境受长江径流、钱塘江径流、苏北沿岸流和沿岸排水的共同影响,近海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环境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恶化。”也因此,今年年初已经在上海海域投放了250万尾抱卵脊尾白虾,“跟踪监测显示,这次投放显著修复了海域白虾的密度,并已成功产出子二代,海里小虾数量比往年同期有所增加。”
根据计划,在本次规模性投放贝类以恢复上海近岸海域原优势种群、提高生物多样性后,今年9-10月,本市还将建立大型不育海藻生态修复示范区,选择耐低盐度和低光照的大型海藻-坛紫菜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多途径联合修复海洋生态。
(撰稿:薛俊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