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13日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刘其根教授和胡忠军副教授应邀参加了在美国南部阿肯色州小石城举办的首届中美大河流域(长江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渔业国际论坛。
此次论坛,由美洲水产学会、美国阿肯色大学派恩布拉夫分校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共同策划组织,旨在推动中美两国在内陆渔业资源修复、管理等方面的科技合作。首届中美大河渔业论坛被安排在第143届美洲水产学会年度会议期间举办,且作为了该年会较有特色的一个专题——“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流域渔业资源与环境:共同挑战与观念共享”(Fisher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of the Mississippi and Yangtze (Changjiang) River Basins: Common Challenges and Shared Persperctives)。来自中国大陆的参会代表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湖南农业大学、WWF中国办事处、TNC中国办事处7个单位共20多位学者。
长江和密西西比河分别是世界上的第三和第四大河流,也是中美两国国内的最大河流,因此两大流域的渔业资源保护对于两国的淡水渔业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而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种淡水经济鱼类被称为亚洲鲤鱼的鲢和鳙,近十多年来其种群数量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成为美国最为关注的外来入侵种之一,围绕着如何消除鲢鳙可能对美国内陆渔业的负面影响,美国的水产和生态专家们近年来对鲢鳙的生物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外来鱼类入侵的很好案例,同时研究过程中开发出的一些新技术(如eDNA技术等),也正在迅速成为美洲地区乃至世界渔业和生态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的技术。中美两国开展大河渔业研究的合作,必将对两国的内陆水域鱼类资源管理、修复和保护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而为了使两国的渔业科技合作能不断向前发展,除了开展学术交流外,两国专家们还就合作网络的组建、未来科技合作的领域和方式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商定论坛将每两年举行一次,下一届会议初步商定于2015年8月在中国武汉举行。本届会议期间,与会的中国学者还实地考察了密西西比河及美方科学家在流域鱼类资源和湿地修复和管理方面的野外研究基地。
而本届美洲水产学会年会的主题则为“为未来的挑战作准备”(Preparing for the Challenges Ahead)。会议共设北美亚洲鲤鱼养殖、生物学与管理,水生生物资源孵化场与管理,养分、水生生物食物网和渔业管理,水库渔业栖息地恢复,遗传学原理与技术在渔业和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与保护中的应用等24个议题。参加本届年会的代表,除了来自本地区的高校、政府渔业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外,也有来自欧洲、澳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代表。我校教师充分利用本次参会的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水产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为我校今后在内陆渔业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撰稿:胡忠军、刘其根 摄影:张婷、胡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