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期“名师导读会”:让阅读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

发布日期:2014-04-23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592设置

4月22日下午,第十四期“名师导读会”在图文信息中心512室举行。此次活动邀请宣传部王传宏老师主讲。她以“让阅读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为题,从读书的意义、读书的作用、读什么书、如何读书等多角度出发,与海大师生共同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理念。

 “如果迷茫,多读点书”

在大学这个富有意义的人生阶段,大学生们存在着明显的特质,那就是迷茫与困惑。但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还年轻,未来还在远方。王传宏建议:“在这个青春迷茫的阶段,不妨多读一点书,多读一点文学书。”

我国的应试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只会考试却不会读书的人。读书不一定是为掌握专业技能而读,更重要的是,能从其中看到解决各种各样人生问题的方向。“我觉得读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加成熟,清醒。不盲从,不轻信。对许多人和事,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王传宏以鲁迅为例,深入阐述了通过阅读培养自己价值观与判断力的问题。

 “如果困惑,就读经典”

读书看起来是个简单的事情,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门学问。她主张:“如果自己无法确定什么是好书,那就读经典。”

对于经典,王老师列出了两个判断标准:一是“历久弥新”;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前者指经典可以超越某个具体的时间限制,后者指经典可以超越某个特定的空间限制。

“那么,阅读经典会有什么收获呢?”王老师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她借用周国平的话解释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智慧。”

随着网络文学的兴盛,年轻人的阅读时间大部分被其占据。但王老师认为纸媒阅读所带来的沉静感受却是网络阅读所无法代替的。

 “如果喜欢,可以尝试写作”

作为一个写作人,王传宏从自身的创作出发,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验与体会。她说,无论哪种写作,它使用的工具都是文字。无论哪个作者,共有的特质就是对表达的热爱与执着。 然而,作为一个好的写作者,不仅依赖着时间,同时也需要想象力,但这想象力并非是天马行空,而是要在想像的同时兼顾生活的逻辑。她还介绍了许多的写作技巧,并且推荐了《百年孤独》、《张爱玲文集》和《卡夫卡小说选》等书目。

“今天谈到的内容或许都是一些常识,但常识中往往孕育着真理。”此次活动在接近尾声时,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依然饶有兴致地谈论着自己的阅读经历。王老师也一一解答了现场提出的问题,可谓是一场使人受益匪浅的读书活动。

(撰稿:校记者团 阮潇唱)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