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刘耘,1965年4月出生,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中文系。2009年进入我校国际交流学院,从事学院的招生及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勤奋踏实,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追求在工作中的快乐和满足。
全心全意工作比拥有热情更合适
我大学毕业后在西南农业大学教书。1991年初,丈夫去泰国亚洲理工学院学习,1993年我也随他去了泰国,在国外教授汉语。2009年,我来到海大,考虑到曾在泰国教书,学校安排我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工作。刚来的时候,我经历了生命中最大的难关。那一年,丈夫去世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好,校领导和同事都挺关心我。有时吃完饭,他们会和我一起出去走走,散散心,和我聊些轻松有趣的话题。他们所做的一切,虽然都很细小,但我能感受到一股温暖,渐渐地,我开始投入到学院工作中去,负责教学和学生招生工作。
多交流:语言学习的关键
我们有许多学生来自亚洲、非洲的国家,大多数的学生性格都比较内向,所以在课余的活动中,我就会想办法鼓励他们多与人交流。我告诉他们多与中国学生交流,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中文学习氛围,这对他们学习中文会有很大帮助。
有些学生刚来中国学习时,会有发音方面的困难,我就鼓励他们努力克服自己学习语言的障碍。记得有一位菲律宾学生,他的学校把他送来学习,是打算在他学成回去之后开设一门中文学习课程。对此,我们学院领导、同事都特别关注他。学习汉语时,他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有一次他在作业中写道,自己应该抛开很多的杂念专心学习,真正地去感知中国文化,而不是为了让别人来评判自己。我注意到他的想法,就积极地与他交流,不断鼓励他。口语课上,我会让他回答问题,并用肯定的眼神看着他,也会耐心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表达对他进步的期望。经过努力,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的口语有了很大进步。现在,在我的每一堂口语课上,他都可以很自然地表达、发挥。
对此,我的感受是,学生需要在大环境中通过交流而得到成长。当然,开始的时候,这种互相交流会让有些学生产生自卑感而不愿意去跟别人交谈。这时,他最需要的就是鼓励和帮助。
文化:学习和交流的重要载体
多年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感触最深地是通过交流在认识别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看清看自己,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在与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以前在泰国生活、教学的很多年里,发现泰国人对老师是特别尊敬的。当我作为老师与他们交流时,很多学生在向我提问都是跪着的,那时我一直很不习惯,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选择接受。我明白,这并不是故意做出来的,而是代表着对教师的尊敬。
不同文化的留学生之间平常相处,也会产生隔阂与误会。初期,我也会想要教育他们让他们和谐相处,但后来发现应该尊重他们的方式,而不能过多地去干涉。两个生活方式差异太大的学生产生矛盾可以暂时将他们调开,也许等到以后他们彼此理解了,就可以在一起互相尊重、互相容忍、互相包容。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也会与他们分享文化。我相信,老师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户,慢慢地他们也会更多地主动参与这种交流。有一位大一的越南留学生,他就是通过语言学习对中国文化萌生出了感情。他多次在作文里写,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各个方面。我认为要吸引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更多的应是在日常教学中慢慢地渗透,同时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去体会。当我们的文化本身所自有的魅力流露出来的时候,自然就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心理沟通:做学生的贴心人
我是比较喜欢跟人交流的,我觉得彼此心灵、精神上的沟通可以给双方都带来进步,也带来快乐。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性格多有不同,但我可以通过与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来了解他们的思想。学生与老师之间也是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从学生的只言片语里我会努力去感受他们的动态,以及欣赏他们文化当中不一样的吸引我、让我感到惊奇的东西。
留学生来校学习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生活。当他们有烦恼、不安情绪,并且流露出来的时候,很需要我们去引导。这时,我会和他们讲起我在泰国的生活和经历,同样身处异国他乡,同样面临着焦虑与困惑。这样他们会得到一丝安慰,同时在心理上也会把老师当成“知音”。
人无完人。每天需要处理学院里或大或小的事情,也会有烦躁的时候。当我意识到自己言行可能伤害到学生的时候,我会重新去为他们做些事情去弥补和修复。学生们也很好,会很快地接受。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有时会主动将教学上的情况反馈给我,甚至还能指出我的一些问题,这是我感到最难得的地方。随着和他们愈来愈亲近,他们也愿意信赖我,有的学生把我当作知心朋友,常与我交谈。作为一个老师,当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期待自己的学生更加出色的时候,不管我们的文化背景有多么不同,学生都能感受到,并能理解和接纳。当师生间产生共鸣时,他也愿意把自己的困惑提出来做心与心地交流。这一点,我觉得对留学生教育来说至为重要。
全心全意:我的工作状态
每年2月,学院开始春季招生工作,持续两个月左右。在招生过程当中,审阅材料一定要细心。相比国内学生招生时一目了然的学历、成绩,国外学生的材料需要一项一项地仔细核对。我要一一联系他们,了解他们的教育背景和材料是否符合要求。因为工作过程要求很细心、很仔细,所以无形之中会有压力,但是我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寻求方式、方法去解决。
来到海大五年,每一年都有新的收获。从事留学生教学时,我也逐步地将在国外获得的经验融入课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看似批改作业这样的小事,改的是病句和语法,但我也从中受益不少,一方面是能够跟学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接触,了解他们的想法与观点;另一方面是对教学内容调整会有所帮助。今年,在口语课上我还将课本内容进行拓宽,更多地和学生开展文化交流。这样效果更好,学生也会更有学习兴趣。
我在工作或是生活中都不是一个热情的人,工作中有热情固然是好,但我认为在工作中全心全意地去做,比拥有热情更合适。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有的安静,有的活泼。对我而言,在工作上,我要求自己用心地去面对我的学生。
采访手记:
国际交流学院的李琼副院长在评价刘耘老师时说:“刘老师平时不会因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多、任务重而感到烦恼。她反而更多地会表现出一种自责,她会担心有时因为要处理一些家庭或其它方面的事情而没有精力把工作做好。她有时就会来问我是不是她自己有哪里做得不够好,要我一定要跟她讲出来。”
在同学生病的时候,由于留学生沟通能力有限,在医院无法独自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病症。刘老师只要有时间,都会亲自陪学生前往医院,将学生的病情转述给医生,甚至在夜里也不例外。在很多学生心中,他们用这样一个短语来形容刘老师:a mother。
链接: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四:科研不仅仅是工作,更是爱好、追求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造国贸专业新特色
(整理者:王典 金修齐 韦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