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分局、我校等五家单位联合开展校园海洋日宣传活动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天上午,“同心共筑海洋强国梦”——2014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在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举办。活动旨在普及海洋知识,提高海洋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保护并更好地开发海洋,四位海洋风云人物与青少年面对面对话交流。
活动现场
四位海洋风云人物与中学生对话
今年海洋日的主题是“建设海上丝路,通达五洲四海”。这一活动主题缘由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莅临本次活动的有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党委书记周振华、我校校长程裕东、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副处长冯艾、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秘书长翁光明,以及中国基地中心、上海市教委、浦东新区教育局和大团高级中学的相关领导。
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崔维成,东海维权执法支队支队长、海监维权一等标兵陈建中,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人事处处长、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副领队徐挺,新华社上海分社调研部主任兼政文部副主任、高级记者张建松,4位在海洋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海洋风云人物,与青少年面对面对话交流,讲述自己的海洋强国梦,介绍各自在海洋科研、海洋维权、极地科考、采访报道领域的工作经历,畅谈心中的海洋强国梦想,回答青少年和老师的提问。
周振华、程裕东为导师团颁发聘书
市海洋湖沼学会向大团中学赠送海洋科普知识手册
交流中,崔维成从载人潜水器研制讲起,向中学生们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蛟龙号”背后的故事。他表示,从事深渊科学要富有献身精神,具备高度责任感,不畏艰险。他同时勉励,年轻人要多加学习、打好基础;谈及海上维权问题,陈建中指出,海上维权执法是国家政府行为,海上执法的手段与措施得当与否,都关系到国家的形象。他说,海上执法工作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国家的外交工作在海上的延伸,国家利益至上则是工作的最高原则与重心。曾经担任南极长城站站长的徐挺认为,海洋建设也是和谐社会的延续,应始终秉持“什么都不要带走,只带走照片”的原则,在合理的距离内进行科考工作。张建松作为新华社首位赴南极、北极考察的女记者,曾两赴南极、一赴北极并多次随中国公务船赴钓鱼岛采访报道,是同学们眼中标准的“巾帼英雄”。她讲述了随“雪龙号”搜寻马航客机的情况,同时,勉励同学们能够仰望星空、胸怀大海,树立人生理想并脚踏实地去实现。
四位专家、学者的极富感染力的故事让在座大团中学的学子感受颇深。何雯同学表示,这次活动让她对海洋维权、极地考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也点燃了自己爱国图强、奋发向上的斗志;从一个高中生的眼光出发,顾黄笑天同学也深感未来的长远之路是需要自己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学习,以拼搏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今后的挑战与发展。范佳佳同学最为感触的是四位专家、学者以国家利益为首要考虑的责任感,她表示将以此为榜样激励自己今后的学习。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上海高中版试点教材《海洋文化概述》首发式,出席活动的领导向学生代表赠送海洋教育教材。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向学校赠送了《海洋科普知识手册》一书,与会领导向受聘担任该基地海洋教育导师的4位海洋风云人物颁发聘书。
同日,在该基地揭幕的建设海洋强国图片展,以“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海洋建设发展历程”、“建设海洋强国面临的机遇挑战”三个主题,用图片和文字抚今追昔,以史明鉴,展望未来。青少年在展示馆内还观看了蛟龙号模型、企鹅标本、潜水艇模型和中国海监制服等的展示。
参观大团中学海洋科普馆
图片展示了历史上对海洋的探索造就的世界海洋强国、古代中国迈向海洋的辉煌历史、近代中国因海而“伤”、美国近代的海洋发展战略,以及中国海军发展史、新中国海洋科技发展与资源开发和维护海洋权益争端、海洋生态保护遇到的挑战、新时期海洋战略发展的机遇等内容。同时,在该基地教学楼内永久悬挂的56幅美丽海洋摄影作品,展示了我国辽阔海洋、海滨和海岛的美丽倩影,为校园营造出浓郁的“海味”。
(撰稿:校记者团 王典、王姿千 摄影:胡崇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