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梁拥成,男,副教授,生于1974年5月。1997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获农业机械学士学位,2007年6月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7月进入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工作;2009年1月进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在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海洋工程材料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总被引用高达400次,其中单篇最高引用高达90余次。
“最吸引我的是材料世界的千变万化”
我本科学的是农业机械,硕士攻读固体力学,读博期间主要研究工程力学。2004年受博士导师推荐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材料物理的研究,2009年又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从事在职博士后研究,主要做的是材料工程与科学方面的工作。
在我的研究领域中,我投入精力最多的也是最吸引我的部分就是材料的物性机理。世上任何的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甚至更小的电子所组成,由于它不同的组合导致材料有不同的物性,物理上的强度、硬度、刚度等,化学上的抗腐蚀和耐腐蚀性都会随之千变万化。为什么相同的原子、只要不同的组合或呈现方式,就可以导致材料有不同的应用,为什么材料的性质变化,它们的耐腐蚀性就有着如此大的差别,这种变幻莫测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当深入到这种材料性能的研究中去的时候,你会发现材料的这种性能变化是非常美、非常令人着迷的,它会吸引着你不断的去挖掘、去发现其中的奥妙。
正是因为材料世界变幻莫测的吸引,我从学士到博士后,不断地学习着。2007年进入海洋大学之后,研究方向也集中在了海洋工程领域。在海洋中应用的材料大部分都要求高抗腐蚀性、高耐腐蚀性,而通过对材料物理和力学特性方面的研究就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海洋工程材料不像其他软科学的研究,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实时存在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枝节”性的应用。就拿我们工程学院主要研究的三个方向来说,海洋观测装备、波浪发电和物联网工程,这些学科中所有要用到的装备都需要“材料”的支持,而且这些装备都是在海洋上服役,那么我们研究海洋工程材料就可以给这些装置提供更多更广的选择余地以及理论依据。
取得科研成果就像赢得金牌
做科学研究,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不会有严格明确的上下班的概念,为了获得一个结果或者抓住一点灵感,加班到深夜是常态,出于对这个领域的爱好,就不会觉得研究是很枯燥的。正是不懈的努力,抓住了那些偶尔闪现的灵感,才能不断地获取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也正是加班加点,让我第一时间收到了美国《Physical Review B》期刊录用我论文的通知。那次写材料忙到了很晚,直到凌晨2点时收到了一份录用我论文的邮件,由于我们这儿跟美国有12个小时的时差,所以美国那个时候是正常的工作时间,看到邮件我感到非常地高兴,这对于刚刚进入学校任教、想要做点成绩出来一展抱负的我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那篇论文引用的次数达到了90余次。
之后我又陆续在SCI上发表过许多文章。但我并不认为发表论文就是科研的最终目的,它只是取得科研成果的一种渠道。在我看来,科研不仅仅是工作,它更是一种爱好,一种追求。学术论文能否发表到国际期刊以及它被引用次数的多少,都只是对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一种肯定和激励。就像奥运会上赢金牌,它是对运动员体育成绩的一种肯定,但也只是对目前或者之前一个阶段的肯定。如果只是为了赢得金牌而去争,或者因为赢得了一次金牌就沾沾自喜,那就失去了体育运动原本的意义。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有些事,努力一下也就成了”
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我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科研工作上。科研中经常遇到困难,因为科研本身就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但是我坚信方法总是比困难多,只要肯努力总能够解决。
比如我遇到过比较大的麻烦就是一个服务器设备不足的问题。因为我主要是搞理论计算的,对我而言,所需要的设备就是电脑,而且为了满足计算的要求有时候会需要利用到大型服务器,也就是同时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台电脑进行计算。但是那时候没有这样的条件,于是为了能够建立计算平台,我们当时一方面到外面去找设备,一方面到处争取一些研究机构的支持,努力去争取各种可能的帮助,还联系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最后是他帮忙为我们申请到了平台。目前,我们学校也已经配备了小型的服务器,基本上能够解决了日常计算的问题。
还有一件事情,大概在2010年,我主持申报一个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需要组织专家答辩,我当时身体不太好,患有肾结石。肾结石这个病不发作就没有事,一旦发作,就会非常疼痛,严重的就要做手术清除。进行项目答辩的那几天正好赶上我肾结石发作,医生检查下来说需要进行手术,要住院。项目正处在申报期,如果不参加答辩,就意味着只能放弃这个项目。如果放弃这个机会,不仅会浪费了学校的指标,也会让接下来的研究出现很多的困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吃了止痛片上去参加答辩。当然,那场答辩的结果非常好,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最终项目申报成功。
我觉得,为了自己追求的东西,就需要做出最大的努力,即使需要做出一些牺牲,也很值得。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就是一种追求,一种坚持,努力一下,事就成了,如果放松了,这个事也就失败了。
引导学生培养兴趣,把科研变成爱好
平时,同事和朋友总是说我最大的特点就是“坐得住”、“耐得住寂寞”,也许在他们眼里,我总是成天地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好像很枯燥。但是从内心来说,我是在研究科学的问题、追求自己的爱好,所以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非常充实的。
我现在也在带研究生,也很注意引导、激励他们的在科研上树立追求。我坚持按部就班地给他们分阶段性的指导,在开始阶段有时会给他们提供课题甚至找好参考文献,让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的取得阶段性的成绩。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研究生刚开始接触科研生活,的确是会有困难,他们会对深奥的课题望而却步甚至失去信心,导师要做的就是要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爱好以及信心,让他们觉得“我喜欢做”、“我能够做”、“我有信心做”,也就能够让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现在,我带的2名研究生都已经在SCI上发表过文章,他们对自己的研究也更加有信心了。
链接:
(口述:梁拥成 采访:赵一苇、金奕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