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霍海波,1976年9月出生。200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与硕士就读于太原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我校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讲信号分析与处理、电工学、电子技术等课程。担任国际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Journal of Fuel Cel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内EI期刊《控制理论与应用》审稿人。近三个学年学生评教中三次及以上入围各学院排名前10%,被评为2014年“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人的一生就像电池一样,是一个不断充能然后再释放出来的过程。我由衷地希望我能像我研究的那些燃料电池一样,更好、更快、更高效得获得能量,再释放出来。这些能量带来的光和热,能够照亮我的学生,也能够对我的研究有一些推动和影响。”
——霍海波
霍海波
从心开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大多数人提到理工科,都会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念头,就是阳盛阴衰。确实,理工科女生是比较少的。我当年报考专业时,没想过理工科会不会很艰深、会不会很难,只是凭着对工业自动化这个比较“前沿”专业的兴趣上了大学。
博士毕业我就来到上海海洋大学。我现在所在的专业是2007年创建的,初来乍到,对环境还不是很适应,但我很快地调整好心态,迅速地步入了工作轨道。从学生转变到老师的角色,通过积极调整心态,教学工作也逐渐顺利开展。不论多忙我都要给学生批改作业,作业需要校对答案,我就做了电子版答案发给同学,列出详细的解题过程让他们去查漏补缺。事情一多经常会忙到晚上八、九点,加班也是常有的事情。海大六年,每一年我都会修改教案,让自己保持更清晰、明确的思路。我认为,只有对教学一丝不苟、细致入微才算得上是对学生负责、爱学生的老师!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网络兴起之后,课堂上使用移动终端玩游戏看视频的同学逐渐增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看到这种情况,我会感到很痛心,为了不耽误宝贵的上课时间,我会在下课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同时提出一些我的建议。对于一些学习不努力、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的同学,我通常会在他们的作业后面写上几句话,督促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激励他们要有更高的追求,不能满足于现状。每次实验操作,我也要求他们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还给他们留下联系方式,方便随时联系我,跟我讨论学习问题。
和学生沟通,不能简单地用老师的身份去对他们进行命令指挥式的吩咐,而要以一个平等的朋友或者伙伴的身份,用真诚、用心去和他们交流。这是我这么久以来和学生相处的秘诀。
今年有个毕业生因为工作实习,只能在下班之后来到学校完成毕业设计。学校太远,往往要晚上八九点才能感到学校。我就在办公室里等着他对他进行单独辅导。虽然辛苦,但看到指导的学生能够准时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我就觉得非常值得。今年我指导六位本科生作毕业设计,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我和他们的关系也越走越近,互相了解之后对彼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只有简单的师生之名到真正有了师生之谊。
穿针引线做学生创新梦的引路人
参加科学创新项目是一件非常能锻炼人的事情,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会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对以后的工作和深造也有极大的影响。每年,我都会带着一批学生参加科创竞赛。其实,竞赛从来就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一个目标。为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去合作、去探索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有效的体系,就是让参赛同学一级带一级,让学长学姐把丰富的竞赛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级同学。学长通过传授知识和经验获得宝贵的二次理解机会,而接受知识的同学则因为学长学姐们的倾囊相授而更容易消化知识内容。在双向的促进之下,同学们的学习提高无疑是非常迅速有效的。
我在当中就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和安排辅导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竞赛得到历练和成长,就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记得,我辅导一名2011级的学生参加“大学生物联网创业竞赛”。比赛中,他学习了很多课堂上根本不可能汲取到的知识,不仅没有耽误学习时间,反而在学习上远远地超过其他同学,期末时收获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们一直都没有辜负过我的期望。他们参加“第四届全国高校电子信息实践创新作品大赛”等活动,拿到诸多奖项,“无线火灾报警器”这样的科研成果也在学生手上问世。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也觉得过去的所有付出都非常值得。
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们意识到科学创新的重要性,都纷纷申请项目。我也鼓励同学们多多参与,同时告诉他们一定要务实,脚踏实地地巩固好基础,一级级地做起来,不能好高骛远,要注意保证自己项目内容的新鲜度,不要重复别人做过的东西。我还鼓励他们注重和其他人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产生火花,提供你多角度思考的视野和想法,这对提高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在我看来,如果大学生没有大胆去想、去做的能力,那么这所学校会非常沉闷,缺乏应有的学术氛围,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有属于自己的创新梦。
因势而为探索海洋科研之路
教学之余,我主要研究的方向是高温燃料电池,这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涉及到材料学、电化学等等分支学科,和人们普遍认知的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中的低温燃料电池不同,我目前研究的这种燃料电池还没有被具体的实用化。虽然没有落实到实物上,我依然对它充满信心,因为在清洁能源的大环境下,如果做出一定突破,我们的研究就一定有用武之地。
同时,我还做一些和海洋相关的研究,其中海洋波浪能就是非常被看好的一种研究方向,这项研究契合了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受到了各方重视。我也参加了学院主持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项目。在参与中,我的研究方向也从偏重于理论向实践研究转变。我也希望能够用更多的思路和角度使研究项目日渐丰富和饱满起来。
链接: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四:科研不仅仅是工作,更是爱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