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肖勇, 1955年10月生,共产党员,现任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实务; 中国水产品国际贸易问题。参与创立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十多年来一心扑在专业建设上,曾获得“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国际贸易结题评估优秀”,编著出版教材《国际贸易与单证实务》,发表教改论文多篇,主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课程获2013年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肖勇
创办国贸专业身体力行促发展
1982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去了广州外贸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当老师,后来又离开学校到了广东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当外销员。期间,因工作关系常到上海,一到上海,我就特别喜欢这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所以上海成了我最向往的地方。
1994年,我放弃了当时收入不菲且很有前途的外销员工作来到上海,先在上海大学工业与外贸系工作。1995年,恰逢学校创办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我来到上海海洋大学,一干就是十几年。回首走过的路,我深切地感受到大学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最适合我,我也很享受教书育人的过程,看着一批批优秀学生迈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我内心深处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
国贸系刚创立的时候,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仅有2个半专业教师。当时环境下,到企业做外贸的收入比在学校教书高得多,国贸专业毕业生都不太愿意到学校工作。而我们的招生数量却很多,从第一届的30多人,到后面的200多人。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的工作量都挺大。我基本上一天至少要上六节课,每星期有三天晚上还要上辅修班的课,承担了近2/3的专业课教学量。当时我坚持锻炼身体,坚持扛住了如此大的工作量。
创业之初,我们系的专业老师都心连心,团结一致。面对紧缺的师资,我也千方百计地请外聘教师教课。比如外贸英语函电、商品检验检疫等课程对任课老师有很高的要求,外国语学院、食品学院的老师都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历来就有实践派和理论派两种不同的观念。985高校偏重于理论教学,高职一类学校偏重于应用,我们学校则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学方式取决于不同学校的教学理念。国贸系从创立之初就设立了两个目标:一是为学生今后深造打下理论基础;二就是教会学生扎实的工作实践技能。这样的话,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就能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国贸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要求很高的专业。不管你的理论知识有多强,无论你是读研究生还是去找工作,最终,它都要回归到职业上来,为外贸事业做贡献。这一点也受到企业认可。记得我第一次带队参加全国国际贸易技能大赛时,我们的展台吸引了现场很多参赛队的注意,昆山电视台还专门拍摄了我们的展台。参赛同学也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受到了多家单位青睐。一位学生毕业时收到9家单位同时邀约,后进入了一家世界五百强工作,这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国际贸易技能大赛,并且每年自行举办国贸展销会。通过比赛、实践环节教学,学生们学习了怎么进行充分准备、怎么布置展台、怎么用英语介绍商品、怎么向客户展现能力与风范。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就业尤为重要,对提升学生素质也有极大帮助。
同时,我们对短学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在第一个短学期内,让学生们开展办公基础训练;在第二个短学期内,安排学生熟悉外贸环境,进一步了解将来的工作环境;在第三个短学期内,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培养沟通和交际能力。通过把整个课程设置提前,围绕三个短学期进行集训式学习,教学效果明显。我始终认为,坚持按人才培养需要,理论结合实践,才能真正让国贸专业进行长足的发展,让国贸的人才培养计划落到实处。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育质量
现在,国贸系的老师大多毕业于985高校,他们表现十分出色,也精研于专业,师资力量大大地增强。为应对学校发展新形势,今年我又重新担任了国贸系主任,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根据我们系培养人才的宗旨改进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同时提出建设“双师型人才”的师资队伍。“双师”即具有雄厚的理论功底下得了课堂的讲师,和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上得了外贸舞台的国际商务师。
为进一步与社会需求接轨,我们采用国际上公认的经典教材,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等双语课程,并加大课时量。教师不仅要把专业课上好,讲课时还会穿插一些考研试题。2013年,国贸专业两名学生在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语大学国际商务研究生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我在教学中注意到现在大部分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欠缺。为此,除了教学以外,我也专注于通用教科书的编写,“针对行业来写”,力求让自己的教材和企业的需求更贴近。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同行业的客户、产品标准、相对法律都是不同。服装、电器、食品,这些贸易所涉及的方面各个不同,只能在各自领域上逐个编写不同的教材,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己的实力才是敲开好企业大门的钥匙
我一向认为,身处上海这个国际贸易大都市、大港口,物流和国贸系学生资源最得天独厚。毗邻自贸区,对我校国贸系无疑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机遇。我一直对学生说,双休日或假期里多去自贸区走走,感受一下上海国际贸易的氛围和环境,去洋山深水港上走走,在顶端俯视一下自贸区。
我们的培养目标一直是为提升学生竞争力打基础。面对与复旦、财大同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我们的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都要更强一点。在一些面试环节里,当他们的毕业生面对一些问题手足无措时,我们的学生甚至现场当起小老师。这时,我们的学生总是听到这样的话:“你们学的东西和企业需求十分吻合”。我经常告诫学生,不依靠那些名牌院校华丽的外表,自己的实力才是敲开好企业大门的钥匙。“坚持学好这个专业,努力学习,用实力说话”这是我一直和学生们说的话。我始终坚信这样一个理念——国际贸易永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架马车。
链接: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四:科研不仅仅是工作,更是爱好、追求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八:人生犹如燃料电池,不断充能再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