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戏话剧《都是我的儿子》上海巡演在我校完美收官

发布日期:2014-11-28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3832设置

由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主办的2014“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于11月25日晚再次走入上海海洋大学。应我校艺术团的邀请,此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是由中央戏剧学院师生带来的话剧《都是我的儿子》(又名《吾子吾弟》)。作为上海巡演的最后一站,话剧赢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完美收官。

海大师生对话剧抱有极大热情

《都是我儿子》是根据美国著名戏剧《All My Sons》改编。《All My Sons》是被誉为“美国戏剧良心”的阿瑟·米勒成名之作,自1947年百老汇首演起,连演328场,荣获纽约戏剧评论家协会奖、托尼奖最佳编剧奖等多个奖项。本次演出剧本以其为原型,进行了适当改编,使这部经典戏剧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

导演与演员们回答观众的提问

全场观众的期待中,中戏表演毕业班的演员及导演古月登上了海大的舞台,集体亮相。在与台下的师生进行的短暂问答互动中,他们分享了巡演以来的感想经历,拉近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中戏学子全情投入到剧情中

舞台中央,昏黄黯淡的的灯光、爬山虎纵横的老屋、干枯陈旧的树木与古典雅致的家居,营造出一个凄冷萧条的氛围,将整个报告厅带入百年前悲凉的战争年代。演员们衣着简朴,充满着历史的韵味,凭借传神的动作,精彩的对白,将这个曲折纠葛、充满悲情的故事演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观众领悟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丝丝入口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

这是一出易卜生式的社会道德剧,叙述的是一家工厂老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向军方交付不合格的飞机引擎气缸,致使二十一名飞行员坠机身亡后,他嫁祸于人,虽然逃脱了法律制裁,却受到良心谴责,最后他认识到那些丧命的飞行员“都是我的儿子”的故事。结尾时,工厂主乔·凯勒的扮演者跪倒在地,神情凝重,满怀忏悔,泪水划过脸颊,对着架满白色十字架的墓地,深深跪拜,终于说出那句“他们都是我的儿子”。那一刻,空气凝滞,在场的观众无不动容,落泪鼓掌。应景的血红色灯光打在舞台上,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触良多。

报告厅座无虚席无不沉浸在精彩表演中

谢幕时,本次演出的导演古月老师动情地说:“这是中戏2011级表演系本科1班的同学们在上海的最后一站演出,每个角色都有其出彩的地方。我爱我的孩子们,希望他们不要停止对艺术的追求。”观众们无不沉浸于戏剧中,表演结束后,同学们互相分享着彼此的感受。

2013级朱同学说:“这部戏将背景定位于战争期间,将人物分别定位于资本家、军人、母亲、父亲、兄弟、爱人等,突出展现了在战争的特殊时期资本家追逐利润、欺骗无情与军人保家护国的英勇无畏,可以说小小的一个故事折射了时代变革时人们的精神困境。”

项同学在自己分享中表达:“人物的解读从人性本身出发,整个演出感觉很真实形象很鲜明。个人喜欢关于战争时代与和平时代人性的讨论部分,就像导演说的一样看完之后有一种净化心灵的感觉。”

也有同学表示:“中央戏剧学院。我会记住这个夜晚。最近连着看书看电影看话剧全部被戳中感动得一塌糊涂。果然是脱离理想梦境太远了。灯光很棒,舞台效果很棒。一次次战栗,喷涌出来的热血。它又让我想起了我的梦。心里的自由。自由不是不可以获得,只是要付出代价。 阿瑟米勒的普世悲悯情怀。 从此开始大上海的话剧生涯。”“人的作为总是会对之后的人生带来影响,我想工厂主一定没有想到自己的贪婪使得自己的家庭变成了这样。是啊,都是儿子,有什么区别呢,当别人的儿子死于工厂生产的子弹下的时候,是不是也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的心痛呢?”

中戏毕业班师生在上海的最后一场演出充满感动与不舍

戏剧《都是我的儿子》将人性的真善美展现给所有观众,传递着青春的正能量。演出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赞同,这充分展示了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经典作品不朽的生命力,是有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形式。此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到实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行列中来。


(撰稿、摄影:何昊磊 何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