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赫爽,中共党员,本科就读于辽宁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2006年9月起至我校爱恩学院工作,市场营销专业教师。2009年3月至6月、2014年7月至9月,分别赴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进行课程进修。目前承担四门课的教学任务(其中三门课是澳方的全英文教学),平均每学期课堂教学时数达200多学时。90%以上的学生认为其教学内容较丰富生动,师生互动沟通多,教学效果良好。
我与教书结缘
我本科在辽宁科技大学读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吉林大学读法律专业。从小我就非常喜欢英语,希望长大后能够深入学习。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发现英语专业比较工具性,没有很多的专业知识,而只是一种用来日常交流的工具。所以研究生就希望能够跨一个领域从而学习更多的知识,因此选择了法律专业。表面上两个专业好像都要背诵,但是我还是觉得学习是需要理解的。拿法律来说,就要思考确立一条法规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如何通过法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很多读法律专业的人在就业的时候都选择了公务员,我也参加了公务员的考试,不过机缘巧合的是,爱恩学院正在招聘教师,因为是中外合作办学,爱恩学院专业课教材都是英文原版教材,所以需要英语好,又有法律教育背景的老师。这一招聘要求与我的教育背景非常契合。事实上,从小到大我都觉得教师是一个非常辛苦和枯燥的行业,成为一名教师,虽然是我始料未及的,但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简历。经过中方两轮面试、试讲之后,我的简历被发往澳方塔斯马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塔大),审核通过后又接受了澳方的电话面试,才正式被录用,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这一干,转眼八年过去了。
一开始我教授澳洲商法课,由于我的专业优势,学院的领导也认可我的授课能力,就希望我能够在此长期工作。长期工作需要一定的工作量,当时我们学院有大学英语的课程,所以我就承担了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3、4年后,我被派到塔大接受了3个月的商科课程培训,听取澳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入了解澳洲文化及授课理念。回来之后开始讲授《组织行为学》、《管理入门》等一系列的管理学课程。和中国学生不同,澳洲的孩子年满18岁就脱离了父母的庇护。澳洲读大学家长不支付孩子的学费,而是由政府提供助学贷款。毕业之后,根据年薪有相应的还贷比率。部分同学是边工作边学习的,所以他们看上去也更加成熟。
备课决定课堂
我觉得就爱恩学院的老师来说,如果是第一次教授课程,备课量是非常巨大的。塔大会给予一些如PPT、教材等基本课程材料,但是更多的时候需要授课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做后期调整,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主讲的澳洲商法课程有很多的专业术语,对没有任何法律背景的学生来说,全英文的授课模式是个极大的挑战。所以我通常会在理论部分,穿插很多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但这无疑会增加备课的时间和难度。而tutorial(小课)部分,有时候塔大提供的材料并不一定完全契合大课的理论,也需要我自己花时间去做调整。此外还有大量的作业批改,我有时有迫于时间限制,会相对压缩批改时间,但还是会给学生提供评语和反馈。
尽管如此,澳方课程的教授还是很轻松的。因为它的课程设计合理,理论和实践结合,趣味性强,老师和同学还是比较喜欢的。相比澳方课程,大学英语课上起来更加吃力,因为所有的工作从教学大纲到教学素材都要自己设计。一个人既要当老师也要当协调员,此外大班化的教学限制了英语教学需要更多沟通交流的特点,所以课堂教学很容易变得沉闷。目前,我们也正在积极探索大学英语课堂改革的新模式。
我们这些专业课老师每学期也会定期和负责大一英语教学的外籍教师进行座谈,讨论各自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我们中方教师和塔大的课程协调员(unit coordinator主要有3种沟通方式(邮件、面对面座谈、电话会议),其中邮件是最常用的,一般每星期2-3次。澳方老师每学期初也会被派到学院给老师和同学进行面对面的导向教育,主要就以往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和个别问题进行交流和解决。此外还有不定期的职业能力培训,内容涵盖教学网站的使用,作业批改标准,大、小课的授课技巧,与协调员的沟通等多个方面,旨在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授课水平。最后就是电话会议,一般也是在每学期初,会问我作为授课老师对所教课程有什么理解和建议,所有潜在的问题都会先讨论然后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对于教学效果,每年要接受来自院校两级的教学质量检查及塔大的教学质量检查,检查形式包括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听课等,调查完成后给予老师们关于检查结果的反馈意见。每个新学期初,学院都会召开新生会议,作为专业老师我也会参加,解答家长和同学们对专业课以及未来就业前景等各方面的疑问。
学习贵在坚持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没有喜欢什么类型的学生的说法。因为老师对每一位同学来说都是一样的。不过课堂上积极参与、具有独立思维能力、课后喜欢进一步沟通和交流的同学可能会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也一直鼓励大家阅读,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词汇量会增加,阅读水平也会提高。但这只是建议,每个人学习英语的方式不同,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参照同一种模式。尤其是大二之后开始学习专业课,教材非常厚重,有些同学因此就放弃了阅读,这样他的能力是永远也不会提高的。学习遇到瓶颈是很正常的,但是一旦突破瓶颈,学习能力就会显著提高。
比如有些同学到大四才发现学习一门课程是需要读书的,因为他从来都是带着PPT去上课的,所以成绩一直不高。但是坚持阅读的同学成绩就越来越好,觉得学习越来越轻松。我以前的一个学生,现在悉尼大学读博士。本科在校的时候他就非常热爱阅读,总是捧着很厚的书来办公室问我问题,包括写作业查资料的时候也是,事实证明她的确学得很好。
我指导毕业生论文也有一些时间了,主要负责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根据要求,我会在学期初拟定题目供学生选择。事实上我对一些题目只是有一个概念,记得当时10级的一个学生来找我讨论的时候,我只是给予了她一个大致的思路,启发她应该朝什么方向思考。因为她本来学习能力就很强,悟性也很高,结果她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并且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所以我认为,带学生论文,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坚持努力才能使最后的结果令自己满意。
工作关乎责任
虽然,我们爱恩学院有自己的咖啡厅供学生和老师沟通交流,但是繁重的日常工作,使我几乎没有时间欣赏校园的风景。繁忙对于老师自己和学生都是一件好事。比如,学生为了完成一篇作业,搜集和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你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发现更多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但是如果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下载题库,花费大量背诵的时间和精力则是不值得的。
2011年4月的一个周末,我意外跌倒,导致骨折。当医院告知是骨折,需要手术,半年内不能行走。当时我正在上《组织行为学》,大课、小课都是我一个人在教。听到医生的建议,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想谁来上这门课?学院师资非常紧张,每个教师都在满负荷运转。后经院领导多方协商,解决了上课问题后,另一个问题来了,大量的澳方作业无人批改,院领导无奈的打通了我的电话,我二话没说,接下了作业批改任务。尽管当时医生再三叮嘱,需要平躺静养,但我认为作业和期末试卷的批改是我应当完成的工作,不能因为受伤就坐视不理。再苦再难,也咬着牙坚持了下来,顺利完成了作业批改任务。我的家人虽然也希望我能够谨遵医嘱好好休养,但是他们也了解学院的教学安排,表示理解和支持。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这和我的性格有关,我是一个责任心很重的人,既然课程安排已经定下来了,就不应该因为任何个人的因素而耽误。虽然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老师,但是从当老师的第一天开始,就肩负重任。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所有的同学都看着你。对于我个人,我要有自我要求,在45分钟的课堂我希望能带给同学们什么,不花时间去备课心理上会觉得对不起学生。
起早贪黑工作
虽然学校有班车,但是班车起点还是离我家很远,我每天早晨5点左右起床,晚上大概7点半到家,这种状况从工作开始一直持续了很久。而且从前上班途中还会有堵车的情况,也有冬天早晨出门傍晚回家天都是黑的。事实上为了节约时间,很多爱恩学院的老师包括我在内,会在班车上批作业、备课。除去上班时间,我们需要用业余时间来做很多的工作,不过我还是尽可能地协调工作和家庭。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很累,是会影响到她个人的情绪的,这样工作就会受影响。比如有一年,我1周有18节课,下课之后我人都站不稳,话都不想说。所以当有同学来问我问题的时候,我就不是很有耐心。我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我的压力太大,对我个人对学生都不好,所以就及时找到领导反馈了这个情况并做了相应的调整。说实话,我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比和自己孩子相处的时间多的多。不过出于对工作的责任心,所以我还是坚持下来了。但是前提是工作不能占据生活太多的比重,否则工作和家庭一旦失衡就会影响到其他方面。
寒暑假除了会出国去交流学习,剩余时间是老师自己安排的,我们一般会准备下学期的课程。我们在学期中像上紧的发条,一直在满负荷地工作,直到寒暑假用来自我调整以及对前期教学的反思。我们的状态就是每个学期忙到到期末课程就会减少,然后工作就变得相对轻松,但是考试结束后就需要大量阅卷批改工作,完成之后再调整。
成就感与辛苦
我和同学课下交流是时下比较流行的微信,有些外向的同学加我为好友,我不反对。因为我通过这个途径就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生活现状,拉近彼此的距离。就课堂问题的交流每位老师都有固定的时间段,在此期间同学们都能来办公室咨询。我觉得社交平台带来的好处更多,它使远距离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便宜。我也认为手机的使用是可以自我控制的,比如你和他人现场互动的时候可以少用你的手机。我们也就课堂使用手机的问题开会讨论过,有的老师不赞成。我不反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我认为未来的趋势就是手机就是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可能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时代在发展,你不能改变就要适应它。因此我觉得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看微信,说明你的课堂并不能使他感兴趣。如果大面积的学生都没有听课的话,我觉得作为教师就应该自我反省,你的课堂是不是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不会采取强制所有同学必须在课堂上关闭手机这一方式。
我觉得做老师最大的乐趣在于成就感,比如自己的学生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作为老师是很欣慰的。或是新老师上完一堂课,讲了所有的内容,学生听得也认真,好比一名演员在舞台上呈现了一场完美的演出,就会觉得非常满足。再比如有些同学毕业之后发来邮件,感谢老师四年对他们的教诲,或是出国留学的同学发来贺卡,我就可以从中了解到他们的动态,我认为这些都可以算是很令人开心的事。辛苦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我们爱恩学院的老师事实上教龄比我还长,他们也在继续教课。我们在组织行为学中讲到的,工作是有自主性的,每一项工作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安排的。所以我想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链接: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四:科研不仅仅是工作,更是爱好、追求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造国贸专业新特色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八:人生犹如燃料电池,不断充能再释放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九: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实践深化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