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十五(张海宁):编辑工作没有止境

发布日期:2015-01-20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451设置

人物简介:

张海宁,1971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上海海洋大学学报》责任编辑,在这一岗位上已17年,负责学报每年的编辑校对出版工作。曾在《编辑学报》等期刊发表文章,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编校质量检查中获优秀称号。

点击查看原图

1993年毕业于本校渔业资源管理专业。毕业之后留校在图书馆工作。1997年到学报编辑部,主要负责《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编辑出版工作,至今已经有17年的时间。《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每年出版6期,从稿件投稿、筛选、送审、编辑修改、定稿校对,到最后出版发行,每个环节都是我的工作职责。

向一流、高水平科技期刊方向发展

在国内,学术类的水产类学术期刊其实并不多,也就只有十二、三种。目前我们《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的影响因子在全国水产类的专业期刊中排名五到六位。2013年,在上海市来说,《上海海洋大学学报》影响因子是排名第一的,超过了复旦、交大、同济等一些985、211大学。

学报的定位其实是契合学校的整体定位的。我们学校旨在建设成为高水平的一流特色大学,学报也向着高水平、一流、特色专业科技期刊方向发展。在如今科技期刊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下,文章的质量是期刊的生存之本。如何选择高质量的文章,是期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我们缩短稿件录用时间,还将稿件尽可能快地投送到国内外的检索机构以吸引更多优秀的稿源。同时,我们采用“优先出版”的方法。所谓“优先出版”是指确定稿件出稿之后,以最快的速度上传到中国知网的数据库中。使得数据库的读者能够第一时间检索到这篇文章,这样的话,就大大缩短了文章与读者见面的时间。和原来的等待全部编辑流程完成之后再发表相比,无论对作者和读者都是有益的。

付出越多呈现的作品越好

作为一名编辑,可能外人会觉得只是一份和文字打交道、有点枯燥的工作。但是我认为,要想做好一名编辑,职业素养至关重要。所谓职业素养,就是要能从众多作者的投稿中精挑细选,并进行编辑加工,让它们变成最好的作品,再呈现给原作者和读者们。编辑工作付出的越多,呈现的作品越好。所以,秉持自己的职业素养并用心付出,对于我来说,是成为一名好编辑的关键。

编辑每天和稿件打交道。稿件就像流水一样,阅读量很大,不曾停歇。编辑工作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了解学术前沿。为此,我们要不断丰富知识层次,或是通过网络搜索学科发展动态,或是参加学术性会议,还可以通过和审稿人之间的交流,了解相关的研究领域及研究动态弥补自身不足。

编辑工作有一环节至为重要,那就是在期刊的最终定稿与出版印刷之前的统校核审,工作量很大,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所以,我们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整天都在看稿子。编辑不是一个人的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诸如校对,我负责一校、二校,有些问题我可能没有注意到,是负责三校、四校或是同校的同事所发现的。我们会有互校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提高稿件质量的一种方式。因此,团结协作也是做好编辑工作的重要因素。

编辑的工作不仅限于坐在办公室改改稿件,还要和作者、审稿人和读者打交道。有些作者由于过去投稿较少,投稿经验不足,投稿与学报规定的要求差距比较大。这时,我们会竭尽所能帮助他修改,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与之沟通交流,最终修改成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同时,我们也要和审稿人不断交流,征询他们对期刊的合理化建议。这些工作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编辑要为科研与教学服务

现在学报主要稿源来自于高等院校的师生和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科研的工作者。期刊所发表的文章中60%-70%作者是在校研究生。大部分研究生由于投稿经验较少,更有从未发表过文章的研究生,无论是从格式上还是从论文的写作技巧面都有所欠缺。针对这一情况,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学报官网,给予他们论文写作模板作参考。有时还与研究生进行面对面的讲解和交流,向他们详细讲解科技论文如何写作,从论文写作格式到中英文摘要,从前言、材料、方法、结果和参考文献等等多方面给他们提供我的专业建议。此外,我还会向他们介绍水产类科技期刊的发展和目前国内水产类科技期刊的现状,包括各类期刊的地位、影响因子、指标方面。让学生们在向国内期刊投稿之前,对国内的水产类的科技期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也希望他们的稿件录用率可以有所提高。

2012年百年校庆时,我们出版了一期百年校庆特刊。其中70%-80%文章都是通过约稿。为了庆祝我校的一百周年,我们特邀了学校相关学院的专业老师,主动联系与之交流。校庆特刊中很多优秀的综述类文章后来被多次引用,提高了我们学报的引用因子,可以说效果是非常好。

编辑工作没有止境

十七年的编辑工作,家人也给予了我很多的理解和支持。在我看来,既然从事了编辑这样一份工作,就要把它做好,做到问心无愧。编辑工作常常被人认为是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十七年的坚守,不仅没有让我觉得厌烦,反而让我对编辑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编辑是一份很重要的工作,我们的工作“产品”是印刷在白纸上的文章,它们都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留存在学报的发展轨迹中。其实,编辑的要求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时,我也很希望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告诉给年轻的编辑,让他们尽快认识这份工作,融入到角色中去,让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无论是在学术质量还是在编校质量方面做得更好。

链接: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一:赛艇已融入我的生命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二:把食堂当作自己的家来管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三:全心全意工作比拥有热情更合适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四:科研不仅仅是工作,更是爱好、追求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五:目标:深潜1万米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六:人生第二个春天,阳光依然明媚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造国贸专业新特色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八:人生犹如燃料电池,不断充能再释放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九: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实践深化于理论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十:我的科创观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十一:让思维的火花燃出美丽的火焰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十二:有所追求是我的理想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十三:爱岗奉献 用心呵护师生健康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十四:凡事贵在坚持

(口述:张海宁 采访人:张芸 王姿千)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