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回忆系列之一:发展远洋渔业 可持续利用远洋渔业资源

发布日期:2015-05-07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3259设置

编者按:1985年,由我校校友、中水公司原总经理张延喜担任总负责,我校教师季星辉任技术负责的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建马尾启航,经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赴几内亚比绍,对西非渔场进行考察、探捕,拉开了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序幕。三十年间,我校派出百余位专家踏遍了世界四大洋,为远洋渔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技术支持。他们被誉为中国远洋渔业的开拓者,更是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十年斗转星移,三十年沧桑巨变,中国远洋渔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闯荡大洋三十年,海大人向国家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这其中凝聚着海大人的智慧,彰显着海大人的勇气,体现了海大人克难前行、敢为人先、勇于突破、锐意进取的精神。

2015年,是中国远洋渔业三十周年,为了纪念我校教师为中国远洋渔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今起党委宣传部和海洋科学学院联合推出“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回忆系列报道,陆续刊登我校教师的回忆文章,让我们追寻这些前人的历史足印以汲取前行的力量,敬请关注。

 

发展远洋渔业  可持续利用远洋渔业资源

乐美龙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号角响起,我国海洋渔业于1985年跨出了东、黄、南海,走向大洋,发展远洋渔业。尽管我国远洋渔业起步大大迟于渔业发达国家,但通过30年的艰苦奋斗,现已成为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大国之一。我国远洋渔船已遍及三大洋,从事公海性渔业生产,还驶往南极海域开发磷虾资源,并与30多个国家签订协议从事过洋性渔业生产。为了可持续利用远洋渔业资源,我国积极参与有关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共商养护和管理措施,树立负责任的渔业大国的形象。

点击查看原图

1975年10月,乐美龙(右一)作为中方成员出席中日民间渔业安全作业协议书签订仪式

远洋渔业的起步与学校

1973—1979年期间,我曾从学校调至前农林部(现农业部)从事中日、中朝海洋渔业协定会谈,参与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等工作,对海洋渔业和有关国际渔业管理比较熟悉。1984年,原国家水产总局副局长、兼中国海洋渔业公司总经理鲍光宗考察西非渔业回国,即来校商讨拟赴西非中东大西洋发展远洋渔业问题。着重研究远洋渔业船队的组成和远航工作。届时,我认为第一支远洋渔船队从福建马尾出发、经南海、过马六甲海峡、横跨印度洋、进入红海、过苏伊士运河、入地中海、再过直布罗陀海峡,才能到达中东大西洋的拉斯帕尔马斯港,相当艰巨,首先要确保首航安全。但更为重要的是渔船队到达西非后,应能及时适应中东大西洋渔场的自然条件、渔业资源分布和特点,正常地投入生产和日常生产管理。为此,我与学校协商后,向中国海洋渔业总公司建议:一是第一支远洋渔船队首航拟应聘请远洋远输公司有经验的船长,我校拟派出一位富有海洋捕捞实践经验和英语口语较强的教师,参与领航组;二是我校拟有计划地派出有关教师参加远洋渔业生产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国家水产总局和中国海洋渔业公司主要领导完全同意上述学校建议。

学校决定派出海洋捕捞教师季星辉参与领航和至渔场后的生产指导工作。1985年3月,季星辉老师随13艘渔船组成的首批远洋渔船队,从福建马尾出发赴西非。经过海上艰苦的航行,渔船队安全到达西班牙的拉斯帕尔马斯港。各渔船按计划再分别开赴塞内加尔、几内亚比绍等西非国家,从事过洋性远洋渔业生产。投产后,正如事先曾有所考虑到的,所有渔船渔获不佳,产量偏低。当年5-12月都明显亏损,直接影响生产情绪,有的甚至偿失信心。季星辉老师也十分着急,坚持随船出海。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原在国内东海、黄海生产的双船底拖网捕捞底层鱼类的作业,难以适应西非外海的中东大西洋自然条件和以虾类为主的渔业资源。在海上观察到韩国渔船采用单船支架式拖网捕虾作业方式,获得良好的捕捞效果。由此,联想到在国内浙江沿海的虾拖网作业,以及在长江口外渔场亲自试验过的桁拖网捕虾经验,提出单船双支架拖网作业的建议,获得西非渔业办事处领导的同意和支持。经过3亇月的网渔具设计、加工和试捕,取得了成功。渔获量明显增加,使渔船队扭亏为盈,为创建西非中东大西洋的过洋性远洋渔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全面启动了校企合作

为了进一步发展中东大西洋渔业,提高企业生产素质和水平,原中国水产总公司总经理、学校校友(后任农农业副部长)张延喜于1986年,来校进一步研究校企合作问题。一致同意学校继续派出有关教师赴西非指导生产,同时选派海洋捕捞专业应届毕业生赴西非进行毕业实习。学生既当外语翻译,解决了船上船员不懂外语,工作上无法与外方交谈的难题,又锻练了学生,还为各企业培养了远洋渔业技术干部。在校内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要求,加强外语、航海、网渔具装配工艺教学。为适应西非国家语种,除举办英语口语课外,还开设了法语和西班牙语选修课。同时,在原农牧渔业部教育司和国家教委高教司支持下,将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改为毕业实习专题报告,落实毕业生分配计划等。

1987和1988年,学校先后派渔业资源教师段润田和海洋捕捞教师崔建章,并携带共22名应届毕业生赴西非。崔建章老师随新的一批渔船队,从广州出发,在远航过程中参与领航工作,还承担对外翻译任务。到达摩洛哥基地后,崔老师负责生产指导工作。投产后,同样也出现国内的网渔具不适应当地以章鱼为主的捕捞特性。崔老师仔细调查研究了韩国、德国、前苏联、西班牙等国在当地投产渔船所使用的网具,将原国内带去的双船作业的两片式底层网重新设汁,改成为单船作业的六片式拖网网具。经试捕成功后,全部更换新网具、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据了解,至今中方在摩洛哥的中方渔船仍使用崔老师设计的网具。

相应地,学校除有计划地先后选派渔业资源专业、海洋捕捞专业教师外,还选派了轮机专业、机械专业教师和水产品加工专业教师等25人赴西非指导生产。分别担任船上职务船员、驻西非有关国家办事处的海上指挥、或技术经理等。季星辉和崔建章两位老师因工作需要,先后三次赴西非,分别担任中国水产总公司驻拉斯帕尔马斯总部副总工程师和驻摩洛哥代表处技术顾问。有的教师转向印度洋开发了南也门、阿曼、印度等的外海渔场。杨德康老师留在西非长达12年之久,直至退休才回国,为西非总部提供了30多篇调研报告,并编著了《中东大西洋的底层鱼类》、《印度洋西北海域的鱼类》两本著作。1993~1996年,学校组织赴西非有关教师编撰了《西非渔业技术系列资料》三集专辑和摩洛哥渔场及海底障碍物位置图等,为进一步发展西非渔业提供科学依据。

在派遣应届毕业生方面,从1987年起至2006年共派赴西非19批、215位,包括有海洋捕捞、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轮机管理、海洋船舶驾驶等4个专业。这批同学经过海上艰苦锻炼,培奍成为特别能吃苦、有毅力的技术干部,较多的担承船上职务船员,博得公司各级领导好评。回国后,大多成为渔业企业骨干、院所的负责人,有的还成地区港务部门的高级工程师。

推动远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

学校根据中国水产总公司为发展大西洋远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要求,于1993年首先选派了海洋捕捞专业青年教师张勇赴地中海作业的韩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实习,近4个月。同年7月,学校又选派海洋捕捞青年教师宋利明,与張勇一起,负责接收向韩国购置的4艘大型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二手船),并投入生产,开创了中国在大西洋的公海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次年11月,选派渔业资源专业青年教师戴小杰参与大西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开发和研究工作。进入21世纪,我国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已先后拓展到印度洋、中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还建立了金枪鱼围网渔船队。

为了推动全国金枪鱼渔业有序地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农业部于1998年决定由学校负责成立全国金枪鱼渔业技术组,成员有周应祺、许柳雄、戴小杰、宋利明等老师,承担各大洋的金枪鱼资源开发和研究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远洋金枪鱼渔业已遍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还参与各大洋区域性金枪鱼渔业管理组织,为维护国家合理的权益、树立中国负责任渔业国家的形象,做出了成绩。

开创远洋鱿钓渔业

早在1982—1984年,日本熊本县立水产高等学校校长大野明、县议员池田定行、县日中友好协议会北冈丰治等多次来访。对方经熊本县知事细川护熙(后任日本首相),与日本文部省、外务省商定,通过中国驻日使馆,将该校实习船“熊本二世”赠于我校。1985年5月,由学校赵长春副校长率团赴日办理馈赠手续,接回上海。为体现中日发好,以上海的黄浦江和熊本县的岺河,将船名定为“浦岺号”。该船总吨位295吨、主机功率956千瓦(1300匹马力),船上具有水上光源和全自动鱿钓机等设施,可从事光诱鱿钓作业。

届时,正值中俄签订海洋渔业协定,允许中方渔船进入其日本海内的管辖海域作业。学校于1988年底,向中国水产总公司建议合作利用“浦岺号”实习船赴海参威外海从亊鱿钓探捕工作,获得同意,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1989年起,学校先后由王尧耕、胡明堉、唐玉顺、孙满昌、许柳雄、任为公、胡文伟、倪谷来等教师组成探捕组。在“浦岺号”实习船船长陈新法和船员共同努力下,经一个月的试捕,初见成效。次年,中国水产总公司决定将舟山海洋渔业公司两艘对拖渔船,由学校负责改装成光诱鱿钓渔船。在“浦岺号”实习船带领下,一并再赴日本海进行生产性试捕,并列入农业部的《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钓捕技术及其装备的研究》科研项目。可喜的是,舟山海洋渔业公司两艘改装的光诱鱿钓渔船,不仅当年探捕收回了渔船改装成本,还获得一定利润,对国内长期亏损的海洋渔业公司造成一定影响。1991~1992年,先后有上海、宁波、烟台等3家海洋渔业公司主动要求参与探辅。这不仅帮助了有关企业摆脱长期亏损局面,又开拓了远洋渔业的新途径,在捕捞学科建设上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由于日本海受俄、日、韩、朝等四个周边国家所属的专属经济区管辖的影响,作业海域受到限制。为了拓宽鱿钓作业渔场。学校与中国水产总公司和有关地方再次商定,于1993年,由学校“浦岺号”实习船带领舟山、上海、宁波、烟台、辽宁等五家海洋渔业公司6艘生产渔船组成探捕队赴日本东侧的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试钓柔鱼(俗称“巴特鱿鱼,或红鱿鱼”)。经三年艰苦的探捕和现场调查研究,主要开发了36°~44°N之间的143°~150°E、150°~162°E、162°~175°E等三个渔场,最远曾达175°W。重点掌握了160°E以西渔场的海况特点、柔鱼资源分布、中心渔场探索技术和钓捕技术。生产规模迅速扩大,1994年投产渔船达98艘,1996年达369艘。同时,积极推行装备国产化、生产专业化、作业长年化。

鉴此,学校又相继推动了开发阿根廷外海西南大西洋的阿根廷滑柔鱼、秘鲁外海东南太平洋的茎柔鱼、印度洋的鸢乌贼等资源,基本上达到了作业长年化。为了做好对企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农业部通过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将鱿钓渔业技术组设在学校。

解脱大型拖网渔船生产困境

早在1985年3月,上海海洋渔业公司从德国引进、定名为“开创号”大型拖网加工渔船,总吨位3200吨、主机功率3530千瓦,可从事鱼片加工。当年6月即赴夏威夷外的海山渔场试捕。次年,根据中美渔业协定,该船赴白令海捕捞狭鳕,获得成功。至1991年,上海海洋渔业公司大型拖网加工渔船船数增加到4艘,中国水产总公司所属的舟山、烟台和其他海洋渔业公司也分别引进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全国最高船数达18艘。因白令海四周为美、俄两国分别管辖的专属经济区,仅中间有一块公海。上世纪90年代初起,白令海的狭鳕资源明显下降。经中、美、俄、日、韩和荷兰等六国多次协商,于1994年6月签署了《中白令海狭鳕资源养护与管理公约》,规定狭鳕资源恢复到一定水平后(达到167万吨可开捕水平),才能开捕。实际上从该公约签署以来至今仍处于禁渔状态。为此,中方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只能转移至鄂霍茨克海捕捞狭鳕,但俄方允许中方的配额逐步减少,配额费用不断上涨。如1999年18艘大型拖网渔船配额7.7万吨,2001年减为4.16万吨,2003年仅为1.7万吨,配额费用由每吨90美元,涨到150美元。各企业均难以维持生产。

学校于1999年受上海海洋渔业公司等企业的委托,为摆脱上述困境,探索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后备渔场的工作。学校选派海洋捕捞专业教师张敏、邹晓荣等组成东南太平洋智利竹荚鱼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小组。次年,随上海海洋渔业公司“开欣号”赴智利外海东南太平洋试捕,取得成功。鉴此,农业部十分重视,通过学校,组织有关企业,立项资助进一步进行探捕和试验研究。2001年共有5家企业12艘大型拖网加工渔船投产,2008年产量达13万吨。经过10年的奋斗,不仅开辟新渔场和新资源,解脱了大型拖网加工渔船生产困境,并具体掌握了东南太平洋渔场特征、竹荚鱼洄游习性、捕捞和加工利用技术,开展了渔情预报工作,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大型拖网渔船作业的战略转移。农业部通过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将大型拖网渔业技术组设在学校。

创建远洋渔业和渔政干部培训中心

学校考虑到发展中国远洋渔业,必须适应和遵守国际或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的有关规定和管理措施,亟需培训国际化船员和渔业管理干部,提高其业务素质。为此,学校于1991年向农业部建议成立农业部远洋渔业培训中心和农业部渔政干部培训中心。获得同意后,学校受命筹建。中心正副主任分别由农业部水产局局长和学校校长担任。中心办公室设在学校(后因工作需要,渔政干部培训中心改设在东海区渔政局),办公室主任由学校渔业工程系系主任(现海洋科学学院院长)兼任。

中心建立后,1991-2011年先后培训近万名远洋渔船船员、各级渔政干部、渔业企业负责人、国际渔业观察员等。为了确保远洋鱿约渔船职务船员和主管领导掌握和遵守远洋渔业涉外规定,避免发生海上涉外纠纷,远洋渔业培训中心从1993起多次组织学校有关教师赴宁波、舟山、青岛、烟台和大连巡回举办国际渔业法规和鱿钓技术培训班,共9期2000多人。培训中心根据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的规定,在农业部支持下先后建成“海上全球遇险和救助系统”模拟实验室、航海和雷达避碰模拟实验室,组织有关教师翻译和出版了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1995年渔船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即1995 STCW-F公约),编撰了有关日本海、西北太平洋、新西兰等海域鱿钓作业管理资料和作业区线图,编著和出版了《航海》、《轮机》、《捕捞》、《电信》、《法规》、《英语》6本全国培训统编教材,审定和出版全国渔船职务船员《航海》、《轮机》考试题库等,为提高培训质量提供了基本保障。至今,仍持续地培训远洋渔船职务船员、远洋渔业企业页责人和管理人员等。

回眸过去  展望未来

回眸30年,我国远洋渔业在农业部积极领导下,按照“大洋、过洋两手抓,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思路,闯出国门,已成为国际上主要远洋渔业大国之一。这与学校上下主动、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1985年以来,学校历届领导都将远洋渔业的调查研究和技术服务作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有关校领导亲自参与方案设计、组织队伍、听取航次汇报、协调各方关系。参与项目教师队伍中,无论是年过六旬的老教授、还是中、青年教师,以及有关同学,都能顶着风浪,坚持海上工作,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出色地完成发展远洋渔业的各项工作,提高学科水平。学校主持的全国性金枪鱼、鱿钓和大型拖网作业的技术组的有关教师,承担了各项作业技术指导,还在有关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的会议上代表农业部维护国家合理的权益,取得了话语权。30年来,学校在发展远洋渔业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就,完全符合学校创始人张骞关于“渔权即海权”思想和党十八大所提出的“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远洋渔业起步较晚,在国际渔业资源竞争中与远洋渔业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我国远洋渔船除部分是新建的,较多的是引进的二手船。渔船装备相对比较陈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偏低,老龄化现象严重,科技支撑能力仍然较弱,有的还难以与装备和技术先进的远洋渔业发达国家和地区抗衡。

现应引起重视的是,一是全世界主要经济渔业资源明显衰退,包括我国主要开发利用的大眼金枪鱼、长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智利竹荚鱼、阿根廷滑柔鱼、北太平洋狭鳕等等,二是区域性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已遍及各大洋,在管理措施上日益健全、执行上日益严格。尤其是近年来,各区域性国际渔业管理组织为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渔,制止公海的非法、不报告、不受管制的捕捞(IUU捕捞),先后均根据联合国大会于1995年通过的《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协定》(执行协定“UNIA”)、联合国粮农组织2001年通过的《关于预防、制止和消灭IUU捕捞国际行动计划》和2010年通过的《关于预防、制止和消灭IUU捕捞港口国措施协定》,制订有关管理措施。欧盟于2007年还通过了更为严格的《关于预防、制止和消灭IUU捕捞规则》。要求各船旗国采取措施,严格遵守,各港口国和沿海国加强监督。

我国已是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大国之一,更应是负责任的远洋渔业大国,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和有序地发展远洋渔业,建成为负责任的远洋渔业强国。为此,拟建议:一是有必要与有关区域性国际渔业管理组织进一步合作,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有关公海渔业资源现状和掌握资源变动趋势,防止盲目发展;二是完善国内远洋渔业的法规和管理措施,严治IUU捕捞;三是有计对性地提高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企业负责人的管理水平和职务船员的素质,适应区域性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管理的要求。

相应地,为促进我国远洋渔业更好更快发展,早日建成渔业强国,学校尚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以生态系统的国际渔业管理的研究,为提高水产学科水平,做出新的成就。通过设在学校的三个技术组,进一步加强与远洋渔业的合作、认真研究区域性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可能采取管理措施的趋势,为完善国家管理措施,与有关区域性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合作提出建议,维护国家合理的海洋权益做出新的贡献!

 

人物简介:乐美龙,(1932.1-),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海洋渔业与管理教授,1992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并留校任教,1960年上海水产学院苏联专家研究生班毕业。曾任农林部和国家水产总局副处长、上海水产学院副院长、上海水产大学校长。

 

 

(党委宣传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