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生态眼光谋划都市农业

发布日期:2009-05-19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363设置

(记者:王泠一、杨国贤)上海是一个资源短缺型城市,如何运用有限资源,来激活农业发展的无限活力,并且给农民增收以可持续的保障,必须有崭新的思路来加以破题。本文以湿地模式重新审视郊区水稻经营,以期为城市郊区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照。

湿地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它仅占地球陆地表面的6%,却为所有20%的物种提供了栖息繁殖地,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而水稻是湿地的重要产品之一,在农业生产发展和历史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国内外对水稻湿地的认识、应用、发挥正在不断得到重视。如联合国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由于人口的大量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匮乏,工业化背景下的水稻一度处于过度生产之中。土地无休的耕作,大量的化肥,过量的农药,使得水稻湿地功能严重破坏。水稻的生产过程还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整体环境。近年来,环境问题得到重视,水稻生产方式得到改善,有机肥的使用正在推广,化肥使用正在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在大量减少……于是,水稻湿地的功能逐渐得到恢复。

相关实践也显示,通过在稻田里放养龙虾,稻子几乎不用除草不用打农药。龙虾的食性杂,各种鲜嫩的水草、水中的水生昆虫幼体、各种鱼虾的尸体都是龙虾喜食的饲料。稻田里的龙虾可以吃掉田中消耗肥料的野杂草和水生生物,但绝不吃稻秧,不仅节省了除草劳力,还能消灭危害人畜的蚊子和其他幼虫。在稻田中放养龙虾还能保肥增肥,龙虾在稻田里来回不停地游动、觅食不仅能帮助稻田松土、活水、通气,还可增加田水溶氧量,同时通过新陈代谢排出大量粪便,起到了增肥的效果。据调查,一般养龙虾的稻田每亩能增产10%-30%,起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而且龙虾能够被各种水鸟食用,这样就形成了一条没有污染的增产生态链,构成了一方和谐完美的生态系统。资料还显示,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还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说明水稻湿地完整的生态系统恢复是可期的。

在上海,水稻湿地在生态农业中的地位是显然的。上海区域面积只有66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400万亩(26.7平方公里),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约160万亩,占耕地面积40%。因此,大力发展水稻湿地的生态功能、环境功能、休闲功能是发展上海生态农业的一篇大文章。而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生态农业思想的运用,也是上海突破农业发展瓶颈的战略需求。

规模经营的方针也为上海生态农业的有效推广提供了制度背景。十七届三中全会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对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积极性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根据相关规划,到2010年上海郊区的农业从业人数将降至30万-35万人,户均经营耕地从现在的1亩多上升到15亩。这就意味着要求具有更高素质的农民,他们将成为沪郊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支核心力量。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出现,也使农业经营者有能力、有条件、有积极性来尝试生态农业。

值得指出的是,2006年上海郊区就推出了“专业农民”培训计划。所谓“专业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项培训计划锁定有一定生产规模和文化基础的本地农业大户,采用面授培训、现场指导、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并要求一户带动十户,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我们认为,今后要把生态农业的理念与技术尽快传授给“专业农民”,这对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上海农业竞争力有着积极影响。这方面,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武在东北农村的实践也表明,水稻+河蟹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可以达到每亩1200元—1600元,比单纯水稻种植效益要提高1-2倍。他还认为,稻蟹共生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

总之,将种稻与水产品养殖密切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提高了水产品和水稻的品质。而在上海等江南地区,今后还应该考虑如何在稻田增加泥鳅、黄颡鱼等混养种类,以期增加水稻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来源:《解放日报/资源环境蓝皮书》 2009年5月19日11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