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回忆系列之九:黑屋地铺不眠夜 坚定信心闯难关

发布日期:2015-11-30 责任编辑:胡崇仪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711设置

人物简介:张敏,1961年2月出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海洋科学学院教授。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就读上海水产学院(1978年到1980年在厦门水产学院就读)。1982年毕业于我校(当时的上海水产学院)海洋捕捞专业。毕业后在上海水产学院“水院一号”、“浦苓号”担任实习船大副。1989年至1996年期间,先后在中国水产总公司驻西非和中东代表处担任技术员和项目技术经理。曾担任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海洋渔业教研室主任、渔具渔法学科点负责人和渔具渔法学术带头人。现任上海海洋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

满腹壮志豪情,奔赴几内亚比绍

1985年3月10日,我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马尾港出发,途经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到达几内亚比绍,开启了我国远洋渔业的序幕。当时我校应中国水产总公司的邀请,为了祖国渔业发展的需要,派出了以季星辉老师代表的技术人员远赴西非。

1987年3月,季星辉老师从比绍归国。当时,我在学校担任渔业系的教学秘书。季老师给我们讲了在几内亚比绍经历,他们通过对渔具的技术改造,使中水驻几内亚比绍代表处实现扭亏为盈。听到这些,我兴奋不已。自己是捕捞学专业出身,之前在学校的“水院1号”和“蒲苓号”实习船担任大副一职,具有多年的海上生活和工作经历。我在心中思考着:为什么不去西非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呢?于是,去西非一展抱负的想法,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

为了去西非自己做了准备,我在教学之余一直关注着西非,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终于,参加远洋渔业的机会来临了。1989年,我校需要派出一支师生队伍前往西非,我毅然决然地报名了。由于出色的身心素质、在船上工作的经验与相关捕捞学专业知识的储备,我成为了这支光荣队伍中的一员。1989年8月19日,季星辉老师和我,带着六名学生,踏上了远赴西非的征程。

西非工作生活,比想象更艰难

刚到几内亚比绍代表处时,出海的运输船还没有到港,晚上我们几十个人只能挤在一个小黑屋内打地铺睡觉,蚊虫嗡嗡作响,蟑螂满地爬。独在异乡,条件又是如此艰苦,躺在黑漆漆的屋内,我想到自己才刚满八个月大的女儿,不由得湿了眼眶。但转念又一想,既然自己有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这样一次能结合所学专业发挥自己特长,为祖国和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机会,为什么不好好抓住呢?通过这一次经历,我就能结合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经历的事情讲给学生们听,授课内容将更丰富生动。一想到这些,我就又精神振奋,期待着早日上船出海。

没几天,就有运输船来接我们前往生产船,船上的现实却又和想象中千差万别。运输船上的条件异常艰苦,根本就没有空余的床位,甚至船舱内也容不下我们。晚上,我们只能在甲板上,顶着肆虐的风浪,躺在装鱼用的硬纸板上休息。生产的地方是在赤道附近,酷热的低纬度地带,与原来在国内船上的经历截然不同。在前往西非之前,我以为有足够的海上适应力。但这样的环境也让我甚感不适。

学生出现了更严重的不适状况,个别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是作为师长,我努力地教给他们一些防晕船的技巧,也鼓励他们为自己选择的这份事业努力坚持。所幸他们听了这一番鼓励,全都坚持了下来。并且有部分同学成为了那里的技术骨干,为我们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至此,我才深切地体会到了季星辉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述的远洋渔业的艰苦,才明白乐美龙校长在我们临行前的嘱咐,理解了身为远洋人的不易,懂得了我国远洋渔业创业的艰辛。

传授捕捞技术,开发新的渔场

一上生产船,船长安排我先了解船上各个岗位。我熟悉了岗位以后,逐渐的就想找些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活,发挥自己的专长,帮助提高渔船产量。

不久,船上渔网大破,我就拿起剪刀、网梭、网片,剪裁、缝合,不一会就指导船员把网修好了,船上所有的船员,都对我的技术佩服有加。而后,针对船上使用的网具、网板,我向船长提出了调整方法,船长采用后,产量提高了,船员就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利用掌握了专业知识,帮助船上制作新网,新网投产后,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能够把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并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益,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之后,我的名声也在比绍的十二条船传开了,其他船也邀请我给他们进行技术指导,教给他们调整网具技术,科学捕鱼的方法。通过指导实践,渔船的产量都有大幅提高。

1985年开始直至1990年,中水驻几内亚比绍代表处要在比绍南部进行虾渔场的开发,先后探捕了几次,都无功而返。1990年的下半年,我就被调烟渔801,去比绍南部协助开发渔场。船到那里产生后,我发现白天产量尚可,但晚上的产量非常不尽人意,尤其是对虾产量。

几天后,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白天在一起作业的西班牙渔船,到了傍晚他们收起渔网就离开了。当时我很奇怪,按常理渔船在海上是24小时不间断作业,他们晚上会去哪儿呢?于是,我就请船长也收起网跟着这条西班牙渔船去一探究竟。

尾随那条船直到比绍南部的一片浅水域,在大概只有十二三米水深的地方,那条西班牙渔船下网了。于是我们的船也下网,想看看这片水域底下会有什么能吸引西班牙渔船过来。第一个网上来,我们都大吃了一惊,活蹦乱跳的斑节对虾堆满甲板,足有几十公斤,这确实是一片“宝地”。我们将这一消息上报拉斯办事处之后,调来几条船到这里捕捞对虾。比绍南部渔场的开发,使比绍的生产效益有很大的提高。

在这之后,拉斯派我前往安哥拉,去开发一个新的渔场。在此之前,我国的渔船并未到达过那里,我们手头掌握的资料也相当有限,于是,我跟拉斯办事处提议,先跟在那儿生产的韩国的渔船出海。随韩国渔船两个月,我基本上掌握了那里的第一手资料,哪个地方捕什么鱼?渔场海底状况,海流潮流情况,渔具如何调整?在我心中都胸有成竹。然后,我们的两艘渔船来到安哥拉,马上投入生产,船出海没过多久,就满载而归,生产很快进入正常轨道。

紧接着,拉斯办事处安排我去毛里塔尼亚船队,指导渔船捕捞软体鱼类,又去尼日利亚海域负责探捕对虾渔场,都获得了令人惊喜的生产效果。

回首往事,只有感恩

第一次从西非回来之后,我又两度远洋。分别是持续一年零八个月的中水阿曼渔场资源开发项目,和持续五个月的中水印度渔场资源开发项目。1996年回国之后,回到了学校,在海洋渔业教学岗位上工作,但还一直心系远洋。

我现在依旧清晰地记得,当年在异国他乡经历的诸多“历险记”。1994年,在中水驻阿曼的代表处工作时,刚去不久就随船出海指导生产。

我们不知,原本属于捕鱼许可证范围内的捕捞区域,竟被当地“土著人”自己称霸,他们声称是私人地盘。一天,在我们刚下网不久,六七条快艇向我们驶来,快艇上的土著人都携有枪支。接近我们的船以后,他们就对我们开始射击。船上很多人都慌了,不知所措。他们来到船旁边,停止了射击,跳上我们渔船,见人就打,拿起东西就砸,为了保护船上船员和船上的财产,我冒着生命危险用英语主动过去与他们沟通,意在劝阻,但他们根本不理会,几个人立马用麻绳套住我脖子。尽管我奋力对抗,他们还是把我帮起来,扔到他们的小船上。带上岸,丢到卡车上。

阿曼那儿有很大一片区域都是沙漠,车子在沙漠道上一百二十码的速度开了两个小时,捆绑着我和姚来富老师直到他们土著居民的部落村庄。他们聚在一起也不知道在商量着什么,只见其中一个人过来对着我俩,做一个砍头的动作。我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还能否回到祖国见到家人。这种对未知的恐惧侵蚀着我,让我有种非常不安的感觉。过一会儿,围着我俩观看的人群中有位巴基斯坦劳工,我向他发出了报警请求。在当时的情境之下,只有报警才能保全我们的人身安全。不一会儿,听到了警鸣声,我终于对着异域的天空长吁了一口气。

每当我与学生讲述起远赴西非工作的经历的时,我的心情都十分激动。在那段旅程中,虽然有很多付出,经历了诸多艰苦历练,但那些苦在我收获到的东西面前,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出海进行科研,本身就是件很艰苦的事情,但坚持下来就能有收获,实践经验和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在海上才能积累和体验。

远洋渔业是我国的战略国策;是一项造福全人类的事业;是学校几代海洋人为之而奋斗的事业。从2000年开始,我参加了我国南太平洋竹筴鱼的开发,竹筴鱼资源的开发,被农业部渔业局领导誉为是继北太平洋鱿鱼开发以后,学校又一次对我国远洋渔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能够投身到远洋渔业事业,在远洋渔业事业中尽绵薄之力倍感自豪和骄傲。

全球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域,其中蕴含的鱼类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中国作为一个在国际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大国,未来一定会在海洋资源的开发上大做文章。21世纪也是海洋世纪,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又给予我国洋洋渔业一次新的机遇,我期待着我们有更多的师生能积极投身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这也是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链接:

“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回忆系列之八:踏浪远航,收获一生的财富

“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回忆系列之七:出海实习炼意志,同舟共济育深情

“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回忆系列之六:远征西非五载,不悔青春路

“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会议系列之五:在波峰浪谷间淬炼海洋人的奋斗精神 

“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回忆系列之四:服务中水 发展东非过洋性渔业

“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回忆系列之三:开创远洋鱿钓渔业

“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回忆系列之二:首赴西非 十三名师生勇当“开路先锋”

“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回忆系列之一:发展远洋渔业 可持续利用远洋渔业资源

(撰稿:校记者团 党慧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