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二十二(​刘雨青):“激励计划鼓舞了我的教学热情”

发布日期:2016-05-06 责任编辑:胡崇仪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821设置

刘雨青,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员,毕业学校于武汉理工大学。2005成为上海海洋大学的一名教师,现任我校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电气自动化教研室主任。主要承担的课程:《模拟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子设计创新(1)》、《电子工艺实训》等。曾荣获2006年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2008年度优秀青年教师,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12年大学生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实习教学先进个人。

用心授课 激励教学

采访刘雨青的时候,已至傍晚,但她依然留在实验室内准备着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在刘雨青看来,教学是一个为师者首要的工作,所以她格外重视自己的教学工作。“唯有教师自身注重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学生才能被课程所吸引,才会对于这门学科感兴趣,继而喜欢上自身的专业。”刘雨青如是说道。

许多学生笑称刘雨青所教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魔电”,因为这门课程难度较高,包含大量的理论推导,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作为铺垫。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们普遍认为课程内容略为晦涩,难以理解。面对这种情况,刘雨青会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在她所授课的每个班级里,刘雨青都会建立一个群组,通过网络的渠道,给予学生答疑解惑的机会。“有时候我会在群里发些典型题目让大家进行练习,学生的回复都相当积极且态度极为认真,每每看到,都会觉得十分欣慰及感动,就算平时教学任务再繁忙,我也会一条条将每位学生的回复都全部看完。”谈及此事,刘雨青的脸上充满了欣慰暖心的笑意。

除了建立群组,刘雨青还专门为学生录制了相应的教学视频。由于每位学生的基础与理解程度都不一样,课堂又有时间限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学生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疑问与不解,刘雨青通过教学视频将知识点逐个分解,便于学生们随时随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励计划的实施,能使更多的人认可我的教学与工作。”在谈到激励计划时,刘雨青这样说道,“以前或许只有学生可以了解我的课堂,现在却略有不同了,学校从另一个方面也开始走进我的课堂、了解到我的教学,不得不说,这鼓舞了我的教学热情,也使我对教学工作更加充满了信心。”

梯队搭建创新发展

刘雨青在教学中主张因材施教,她认为教育应当因人而异,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对于部分对自身未来规划不太明确或是致力于创新的学生,刘雨青特别乐意为他们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开拓创新发展的道路。

刘雨青在谈及创新团队时如是分享:刚开始时是自己有些创新灵感,但却因缺乏时间和精力实施,所以想借助有兴趣的学生的力量完成。渐渐地,通过学校的一些比赛,慢慢地发展成了一个团队。时间一长,这些同学就自发地组织在一起进行创新,一般我会协助他们选择好创新主题,随后由高年级的同学带领低年级的同学,进行自主研发与创新,搭建成了一个创新梯队。

在这个团队中的学生,需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放弃自己许多课余时间与活动,投身于实验创新中。刘雨青充分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心境,所以对待学生也始终都是以鼓励为主,鼓舞学生们找到信心与目标。对学生的付出和鼓励也让她收获了教学成绩以外的东西。让刘雨青印象最为惊喜与感动的是,一位创新团队的学生曾在毕业仪式上表达了对于她的谢意。感谢她让他有走进实验室的机会,为他提供了一个提高自己学业成绩和能力的平台。实验室在外人看似枯燥乏味,但正如刘雨青说的“实验室就是属于我们的家”。刘雨青从未想过自己的团队能给予学生如此大的帮助,感动之余,更加坚定了完善创新团队的信念。

采访之余有幸参观了刘老师创新团队的实验室工作,同学们在实验室里专心致志进行着自己的项目。时而翻阅资料陷入思索,时而与同伴轻声交谈讨论,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一汪清泉 浸润人心

自幼,刘雨青就怀揣着一个教师梦,并一直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前进着。如今的她,对于教学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与见解。她认为,一名好老师除了需要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爱心、耐心、信心,也是身为一名教师更需要的素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她会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同学,认真倾听他们诉说自己的心事,与他们交流,为他们答疑解惑。同时,她永远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和信任,从不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赞扬,支持学生放手去做。她特别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的重要性,“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一句鼓励、一番提点,往往有着很大的作用。”刘雨青说。而她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如同一汪清泉,浸润着学生的心田。

回顾自己的学生生涯,刘雨青说自己在大学时便早早为自己树立好了目标,让自己对未来充满了动力,继而一步步地向着梦想出发、前进。所以她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为自己树立好明确的目标,确定好努力的方向,规划好属于自己的未来。谈及未来,她坦言时间真的很宝贵,而自己的目标还是做好教学工作,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用,做到真正让学生受益。


链接: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二十一(胡涂):搭建自我管理舞台,舞出飞扬青春风采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二十(韩挚阳):“只有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十九(陈立婧):打造专业教学辅导团队 让学生乐学爱习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十八(李欣):“讲台就是我的舞台”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十七(成茜):亲力亲为方能教学相长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十六(江崇文):课堂之上,行君子之道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十五(宋益善):把教书育人的使命融入“生活”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十四(朱卫东):用心丈量三尺讲台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十三(谭春兰):“每一堂课都值得用心准备”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十二(王晓明):老师的幸福感来源于学生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十一(林志锋):最好的奖励是学生的认可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十(迟焕祺):“运动场是赛场,也是人生课堂”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九(上官春霞):向着激励计划提出的方向去努力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八(林建伟):以激励计划敦促教学自省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七(吴文惠):“课堂永远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六(熊振海):立足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五(吴旭干):“站在学生角度,才能引起学生兴趣”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四(王上):教师就是要毫不犹豫地帮助学生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三(胡松):上课就像人生的节日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二(曹俐):“教学是教师的份内事”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一(李晨虹):“教授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上好课”

(撰稿:校记者团 苏静逸)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