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青春”决战海大 我学子获史上最好成绩

发布日期:2016-05-26 责任编辑:胡崇仪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555设置

5月22日,由团市委、市教委、市科委、市人保局、市科协和市学联主办的2016年上海临港杯“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在我校拉开帷幕。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刘刚,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汪歙萍,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纪检组副组长张建芳,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工作部部长、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秘书长徐速,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工作部副部长、上海市学生联合会副秘书长任浡,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经济贸易办公室副主任冀晓红,上海市学生联合会执行主席李嘉琪,以及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评委和各校参赛代表出席了启动仪式,来自上海35所高校800余名学子参加决赛答辩。

启动仪式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工作部部长、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秘书长徐速主持。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高校,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汪歙萍在致辞中向所有与会嘉宾、专家评委、参赛师生等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她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和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的做法和成绩,希望青年们以赛事为锻炼平台,以辛勤的汗水提升创新能力,用广博的知识充实自我,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紧跟时代节拍,敢于引领风气之先,学真知、悟真谛,以创新意识引领青春年华,以创业精神规划人生航向。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刘刚通过“创业从车库开始”引入,将“创青春”喻为孕育广大学子青春梦想的“车库”,鼓励同学们坚持自己的创业梦。他希望同学们用学识、历练和勇气坚守自己的创业梦想,勇于探索,知行合一,提升能力,不断扩充自己的支持储备;希望专家评委为同学们的创业成长之路导航;希望团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为同学们的创新创业计划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启动仪式上,组委会还介绍了赛事的开展情况,并向评委颁发了聘书。

在紧张的决赛答辩场上,参赛选手们精神饱满,准备充分,陈述清晰,回答自信,系统阐述参赛作品的市场调查、核心技术、商业推广、发展前景等内容,展现了上海学子投身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专家的犀利的点评和指导,让同学们更加明确自己的创业目标,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创业计划,受益匪浅。

分组答辩现场

“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是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品牌活动,也是国赛的市级选拔赛,前身是“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届大赛自3月份启动以来,经过层层选拔,申报市赛的作品数量达到435件,覆盖全市39所高校,138件作品闯入决赛,其中创业计划竞赛89件、创业实践挑战赛29件,公益创业赛20件。大赛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参与度高,无论是参赛高校还是作品数量相较于往年都有较大提高;二是学校重视度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沪上各高校以“创青春”大赛为契机,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模式、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打造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三是社会关注度高,“创青春”创业大赛作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得到了党政关心、企事业单位支持和媒体的关注。创青春大赛逐渐成为参与学校最多、最受业界肯定、最受学生欢迎的创业类竞赛之一。

2016年“创青春”赛事首次在我校承办,自启动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专项筹备工作小组,多次召开校内沟通会,积极整合资源,落实赛事的各项筹备工作,海洋青年以饱满热情服务来自全市的参赛师生。

经过激烈角逐,入围决赛的创业计划类作品89件中,评出金奖作品16件、银奖作品44件、铜奖作品29件;创业实践类作品29件中,评出金奖作品5件、银奖作品14件、铜奖作品10件;公益创业类作品20件中,评出金奖作品4件、银奖作品11件、铜奖作品5件。我校学生表现优异,加上之前拟授的7项铜奖,最终在上海市赛中荣获2项金奖、2项银奖、9项铜奖,创下参赛历史最好成绩。接下来,校团委还将继续会同相关学院完善并报送参加全国赛事的项目,力争在全国赛事中再创佳绩!


附:

2016年“上海临港杯”“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我校获奖成绩

状态

类别

项目名称

学院

市级金奖

创业计划竞赛

上海夙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食品学院

创业实践挑战赛

“全可”清甜型虾、蟹

水产与生命学院

市级银奖

创业计划竞赛

青山绿水快速建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经济管理学院

渔水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水产与生命学院

市级铜奖

创业计划竞赛

智能生鲜品质检测器

食品学院

“忘忧”轻松游

工程学院

上海笙墨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渂海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海洋科学学院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水产养殖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

信息学院

智能网箱投饵设备

工程学院

创业实践挑战赛

上海骑者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

经济管理学院

公益创业赛

衣家人有限责任公司

水产与生命学院

天然辣木籽的开发与运用

水产与生命学院


(撰稿:何杉、梁劼 摄影:孟雨涵、潘勇杰、沈洋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