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已成歌”教师节系列报道之一(陈舜胜):师风敦厚,山高水长

发布日期:2016-09-07 责任编辑:胡崇仪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471设置

——记食品学院陈舜胜教授

陈舜胜教授,九三学社上海海洋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从事于水产品加工、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感官评定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他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几十年如一日,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先后承担各种类型、性质约20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且效果良好,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赞誉。

乐于奉献,彰显师德

陈舜胜教授是1977年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留校承教。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学校也与许多高校一样接受世界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用于购买先进设备和培养优秀人才出国留学。当时陈老师初通英语而日语基础很好,服从学校的安排未去国外留学,而是留在学校查阅日文资料制作标书以便购买先进设备。在师资严重不足的条件下毅然担任起学院很多主课的授课任务,潜心教学与研究,任但了包括水产品加工、食品分析、食品营养、食品卫生、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感官等课程。也正是在那个阶段,陈老师在授课和参与食品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与技术,在食品领域造诣至深。1982至1996年期间,逐渐由助教上升为教授并担任研究生导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陈舜胜的座右铭。他说自己要想成功首先得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也要理解别人。他说“为师,使命光荣而责任重大,处处不敢懈怠,唯恐毁人前途,误人子弟”。为师,需先为人,正派光明,磊落坦荡,身正方能为范;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一个高大而又平凡的字眼,它是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的基本脉络。“我爱我的每一个学生,不管男生还是女生,无论优点还是缺点,他们的一切在我的眼里都是那么有血有肉,生动而鲜活”。“爱不分大小高低,一句轻声的问候,生病时的关心,低落时的鼓励,浮躁时的提醒,是一种责任,一种智慧,一种情感,一门艺术,很复杂,也很有意义,需要去细细揣摩,慢慢体会”。“学生也并非学习的机器,他们也有思想,有头脑,有智慧,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也需要心灵的呵护和人格的尊重”。“爱也需要牺牲,面对生病的妻子有时真的非常惭愧”。

陈教授说,“我们教师要恪守做到言足为人师,行足为人范”。“要多与学生有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要以自身的为人处事的言行去教育、感染、熏陶学生”。他的教学主要建立在关心和体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重于疏导和引导,循循善诱。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于老师本身大量的学科知识储备,成功的研究垂范作用,在课堂中便会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潜移默化吸收。正是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和陈教授儒雅的品质,吸引着每一个学生,他几乎是全校研究生最热门的导师,他的办公室一天到晚学生络绎不绝,他的研究生每年都举行一次聚会。陈教授说,“我从教多年很少碰见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学上要求独立思考,要追求卓越、止于至善,但从不采取训责的手段,而是以身作则,教学方法新颖,学术风气浓郁,使学生学得有感情、有兴趣。

陈舜胜说,这么多年来,海大给他留下最独特的东西就是朴素,学校的校训“勤朴忠实”,正是朴素、朴实、淳朴正是我们学校的特色风气。同时也是这种独特的校风使自己踏踏实实的做事,专心诚恳的搞学问做研究。

学高为师,关爱学生

陈舜胜从教34年以来,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几十年如一日,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的学生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教学环节从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到本硕论文指导、大学生创新指导,教师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参与了,特别是从助教开始一直到现在每年都制订计划并亲自带本科生实习,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耀在教学第一线。作为教师他清楚自己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素质培养上,注重从大处着眼小事做起兼顾细节,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在教学方法上,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注重引导,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强调培养学生勤奋敬业、严谨踏实、善于思考、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他治学严谨,教学态度认真,知识渊博。课堂上讲述深入浅出、案例生动、注重启发式教学,课后辅导耐心有问必答,学生反映能真正学到东西。他参与建设特色食品加工中试验基地与学生实习基地,通过长期校外合作研究与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市及各区食品药品监督局广泛联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拓宽了水产品加工学科的领域,学生的培养质量有明显提高。先后承担了本、硕、博各种类型、性质约20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且效果良好,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赞誉。30多年来教授的本、硕、博学生上万人,近20年直接指导的硕、博研究生70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有美国Clemson University(克莱姆森大学)的终身教授,有些国内知名企业家----喜之郎集团董事长。

淡泊名利,潜心治学

如果说为人是为师的前提,那么为学则是为师的保证,学高方能为师。“善为师,则需精为学,严谨细致,尚学尚善,学高方能为师”。陈舜胜教授大学期间就是一名勤奋好学的学生,知识丰富被同学称为“教授”,工作之后更是如饥似渴学习,废寝忘食地工作。当时本校未招研究生,其他学校也很少招相近专业的研究生,于是自己作计划自修,潜心阅读了大量的食品专业相关基础理论与实验书籍及最新的中外专业期刊,跟着广播、电视学习日语、英语,日语达到熟练说写、流利会话的程度。矢志学习、了解国际上最新的水产食品理论与技术。

长期以来上海水产大学在淡水鱼的加工利用方面的研究富有成果,1995年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特来校洽谈合作研究事宜。1996年中国政府农业部与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式签订协议,以“中国水产淡水资源有效利用技术开发”作为政府间的合作项目在上海水产大学实施,陈舜胜老师作为中国方面代表专家与日本专家相互交流合作研究。陈教授自身积累的丰富知识储备与日语学力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研究项目历经八年,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受到农业部与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好评,合作研究成功为学校积累了很好的研究平台,创造了良好的国际交流渠道,研究的科技成果现在还在推广。

陈舜胜多年来潜心于食品科技的研究与技术开发,科研富有成就,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10多项,“淡水养殖商品鱼营养风味季节性差异的研究”(上海市高教局);“淡水养殖鱼类生化特性和细菌污染及其对鲜度品质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溶菌酶应用于水产食品的研究”(农业部); “主要淡水鱼有效利用途径与加工工艺的综合开发研究”(农业部)、“中国淡水渔业资源有效利用技术开发”(中日政府间合作);“鱼糜与大豆蛋白复合素材的开发”(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淡水鱼腥味成分的分离与特性研究;蔬菜流通低温保鲜体系的研究(上海市农委);蔬菜冷藏链应用中技术标准的研究(上海市农委);“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虾类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上海市农委)。其中主持的科研成果项目“淡水养殖商品鱼营养风味季节性差异的研究”被评为中国“九五”期间优秀科技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特别是长期负责中日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淡水渔业资源利用与加工技术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长期的研究,在淡水鱼凝胶形成特性、凝胶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凝胶形成能力的改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在凝胶劣化机理、淡水鱼蛋白质冻结变性、淡水鱼鱼糜通电加热特性、淡水鱼脂质的组成及其变化以、淡水鱼微生物菌相分布研究、淡水鱼鱼酱油制造技术开发、淡水鱼肌肉的死后及鲜度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

陈舜胜工作勤勉,学术上多有造诣,先后参与编撰《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业卷》、《化工大百科》、《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渔业科学》、《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农业科学》、《辞海》、《大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的编写。出版了《水产品安全性》、《食品分析》、《水产食品学》、《食品感官评定》等重要著作。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受邀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制作节目20多场,在报刊杂志上撰文或接受采访30多次,为普及食品科技、食品营养、食品安全知识,为市民解疑释惑,为食品的安全保障和社会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长期以来,他认真工作、勤奋努力,积极上进,一直是教师中的典范。1988年评为上海水产大学先进教育工作者;1990年评为上海水产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1年被评为第一届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获2003~2004学年上海水产大学爱普奖教金壹等奖,2005学年上海水产大学师德标兵等荣誉。


(供稿:食品学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