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外国语学院编译的《海洋经济文献译丛》出版发布

发布日期:2016-11-08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677设置

为推动“海洋社会科学研究经典译丛”系列丛书的持续发展,2016年11月4日,外国语学院召开《海洋经济文献译丛》发布会暨研讨会。参与本书编译工作的教师代表、校内专家以及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导师共计20余人出席会议。

《海洋经济文献译丛》系“海洋社会科学研究经典译丛”之第一系列,由我校海洋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黄硕琳教授总策划,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齐亚丽教授为总主编,学院英语、日语、朝鲜语专业20名教师参与翻译。该译丛共计1162千字,已正式出版六部,填补了国内同类书市场的空白,荣获了2015年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该系列包括江春华、曹莉、魏佳宁、韩冰翻译的《水产经济学的探究与应用》;张雯、黄斐、徐太平翻译的《航海帝国:19世纪英帝国的海上贸易》;盛国强、顾士才、徐太平、黄小燕翻译的《国际海洋纵览》;李承子、林瑛、黄林花、金桂花翻译的《海洋旅游学》;刘军、徐迎春、周艳红翻译的《构筑未来之沿岸环境》;李承子、林瑛、黄林花、金桂花翻译的《21世纪韩国海洋强国展望》。

“海洋社会科学研究经典译丛”第二系列《海洋文化经典译丛》总策划、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叶骏教授致辞时指出,翻译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加强翻译实践,推进译丛系列持续发展,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还能有效推动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其意义深远。他希望大家继续关注第二系列译著的进展,并希望外国语学院的老师在即将开展的第三系列的工作中,更慎重选题,更努力地提高翻译质量,将国外优秀、先进的著作高质量地介绍给国内读者。

发布式上,黄硕琳向档案馆、图书馆捐赠了译著。

齐亚丽回顾了近年来外国语学院服务海洋强国发展战略、主动融合到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发展所作的努力。她说,该系列译丛旨在通过介绍海洋强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为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文化研究、以及海洋战略决策提供可资借鉴的外国经验和智力服务。同时,译丛工作的持续开展,极大促进了外国语学院对高素质涉海翻译团队的培养、对海洋人文研究团队的培养, 对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学位点的获得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围绕译丛第三系列选题,与会教师进行了认真讨论和深入交流。刘军教授建议,第三系列译丛选题过程中,不仅要找准选题定位,还要关注版权问题,这对保证图书的顺利出版至关重要;魏本力教授从领海主权、海洋权益、海权争端、海洋政策和海洋历史方面,就选题意义阐述和外语文献图书作了推荐;刘略昌副教授精心挑选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出版的有关南海问题的七本经典图书,并逐一详细介绍。他建议,学术翻译的选题应有长远的眼光,既要发展校本高原学科建设、为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评估做准备,还要提供智库作用;朱骅副教授就海权、海洋法律、海盗等外语文献进行了阐释;邹磊磊副教授建议,系列译丛的文献选择要集中主题,所选外语文献要有现实意义。

在听取了各位教师的发言后,黄硕琳指出,选择原著时要从政治上把关,不能违背我国的大政方针;翻译之前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同时内容要新颖,与该领域的权威学者、权威出版社合作以保证著作质量和水平。针对学院初步拟定的经典著作文献,他还从作者身份、国家视角、主题的现实性、书名的准确含义、图书层次等方面对部分图书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专业解读。

周应祺教授指出,认真查询规范的专业词汇是提高译著质量的重要环节,翻译工作完成后,有必要请相关领域专业的教师把关。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他建议,外国语学院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要出台系列规范,包括译丛主题的审议、原著的挑选、翻译质量把关、及译文的审定,加强制度管理。

叶骏教授建议,外语教师在直接阅读原版图书同时,还可以拓宽选题渠道。通过研读原著获取学术译著前沿和热点信息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了解和对比不同语种国家已完成的译介资料获得多元化的启发和思考。

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韩兴勇教授则建议,外语教师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外学术互动平台,有效结合个人的研究兴趣和专长,提升个人的科学研究水平。

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目光再次聚焦海洋,就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国际海洋事务问题展开了多边对话。本次研讨会以《海洋经济文献译丛》的发布为契机,探讨了译者的使命和责任,并认真讨论了第三系列译丛的选题方案。外国语学院将在依托已有翻译成果和翻译经验的基础上,继往开来,更科学地把握选题定位、更专业地加强翻译项目管理、更努力地提升译者水平和译著质量,切实为海洋社会科学研究做出外国语学院应有的贡献。

(撰稿:刘纯 摄影:卢洁)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