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勤朴忠实”校训,在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影响下。我校创校之初旨还在于增强国家海防功能,张謇先生所言,渔权所致海权所在。为维护捍卫国家海权而发挥作用。故此,创校先贤充满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4月7日,在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报告中说“……上海海洋大学‘勤朴忠实’的校训,都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勤朴忠实”,历经一百多年,在上海海洋大学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弘扬,也成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一代代海大人身上生根发芽,成为一个个海大人显著的标签。
百年校训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传统
上海海洋大学“勤朴忠实”校训,在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影响下,发轫于100多年前的1914年9月1日,发扬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传承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学校创办人张謇,在近代教育史上率先提倡校训,推崇“勤”“俭”“诚”“信”等伦理规范。1903年,张謇为通州师范学校题写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1915年为南通大学农科题写校训“勤苦俭朴”,同年为南通大学纺织科题写校训“忠实不欺、力求精进”。
学校主要创办人之一黄炎培,奉行类似的价值传统。1907年,黄炎培创办“私立浦东中学”,定校训为“勤、朴”。1917年,黄炎培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所订学生行为规范中特别指出要“养成勤朴之习惯”。
学校首任校长张镠,亦遵循“勤”“俭”“诚”“信”等为人操守。1914年2月8日,张镠对学生提出希望“五事”,即:勤勉;造成诚朴之校风;戒浮嚣;勿空谈国事;当自食其力。同年9月1日,学校将“勤朴忠实”定为校训。张镠不仅订立校训,而且以身作则。学校筹创之初举步维艰,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1925年2月不幸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享年仅43岁。
学校创校之初旨还在于增强国家海防功能,张謇先生所言,渔权所至海权所在。学校要为维护捍卫国家海权而发挥作用。故此,创校先贤充满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勤朴忠实”指引下,学校根据办学特点,努力构建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校风学风,谱写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奋斗史、发展史、教育史和爱国史。
立在校门口的校训墙
在上海海洋大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勤朴忠实”这4个庄严质朴的大字是弥足珍贵的传家之宝,它们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激励着一代代海大师生上下求索、辛苦付出,涌现出众多建设海洋强国的栋梁之材。
2008年,学校搬迁至新校区。在对新校区的设计中,全校上下一致投票决定将“勤朴忠实”放在学校最醒目的地方,让每一个进入学校的人都了解到校训,感知学校的文化和精神。于是,学校多番讨论、几易其稿,最终确定专门在正门的入口处建设一面校训墙,将校训嵌入墙内,绿荫环绕,庄严有力。如今,每个人进入上海海洋大学校园,第一眼必然看到赫然刻着“勤朴忠实”4个醒目大字的校训墙,格外引人注目。
新生入学首节,校训必修课
每年新生教育季,学校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校史教育,专门就校训的含义,校训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做专题教育。2014年,校训提出100周年。从那时起,学校更是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季开展“品·读”活动,带领每个新生从校训墙开始,在校园景观中了解校训、校史,历数一代代海大人对于勤朴忠实的传承与践行,为学生扎下学校精神的根,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魂。
在700米郁郁葱葱、优美典雅的景观带上,竖立着展示学校历史的“七道门”,通过复原校门和雕塑展示,可以一路概览上海海洋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道门都代表了上海海洋大学的一个历史阶段。虽然这几道门不是历史原物,却一样可以担当上海海洋大学校史的默默述说者。
在“七道门”的首道门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门旁,一块玄武岩的黑石上刻着“海大赋”:甲午海战,朝野悚然。日德侵渔,辱我海权。仁人志士,求存图变。办新学启民智,兴实业谋发展……”徜徉于这些充满历史气息的建筑,在七道门间穿梭,不仅能倾听到历史的心跳,更能感受历史的厚重,触摸到海大的历史文脉,时光仿佛又回到了百年前的吴淞江畔……
景观道上,一个个雕塑穿插其中。元鼎骨,以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命名的鲤科鱼类咽骨,20世纪30年代,中国鱼类学界几乎都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朱元鼎痛下决心:“我们要做中国渔业科学的主人”。他毅然放弃了研究多年的昆虫学,转而研究鱼类学。他为我国鱼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之奉献一生。
六分仪,航海中最基础的仪器之一。每一个远洋人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物件。自1985年起,学校先后派出师生350多人次,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海域参与开发了30多个渔场,使我国跻身世界远洋渔业大国,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了鱿鱼、金枪鱼、鳕鱼、秋刀鱼等大量新鲜鱼类。
每年“品·读”活动的讲解者,都是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师生志愿者,他们中,有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有满腹经纶的教授,有学识渊博的“海燕”学者,还有满头白发的退休教师,更不乏校园中的学霸、科创达人、明星人物、志愿者精英和学生骨干。他们用自己在学校的经历、对学校的认识对新生们进行生动的讲解,也用自己的行动为新生们上了勤朴忠实的第一课。
课堂上,贯穿融汇思政教育的校训传承
上海海洋大学的课堂上,有很多独特的课程,授课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在点滴中融入了校训的故事和传承。
《鱼类学》是上海海洋大学于1952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也是现在近10个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或特色选修课。其课程建设先后三次分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优秀奖、三等奖和一等奖,并获评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和我国水产类第一门国家精品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们结合中国鱼类学发展的早期历程和教学内容,将学校前辈、鱼类学家寿振黄、朱元鼎、王以康,以及校外其他著名鱼类学家如方炳文、张春霖、伍献文、陈兼善、林书颜、成庆泰、刘健康等,在国外艰苦求学、为发展中国鱼类学的事迹和成果等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第一代鱼类学家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国家需求、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爱校爱专业,也让“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与“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紧密结合。
课程负责人是唐文乔教授,他是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生物科学国家特色专业和上海市优秀专业负责人,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多年坚持教学一线,每年新生的第一节课,唐老师的第一句话总是“大家知道,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勤朴忠实”,他从我国鱼类学的发展讲到朱元鼎老校长的治学、做人,从元鼎骨讲到孟庆闻教授对学生的慈爱与严格,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总是令学生对鱼类学研究产生无限的神往,对学校的文化不由自主的接纳,精神在无形中得到洗礼。
《渔具设计与装配》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课,也是渔具渔法课程群的重要一环。授课教师邹晓荣有长期的出海经历,与我国第一代远洋开拓者季星辉等老师有着亲密协作的工作关系,对于远洋渔业一线工作有着切身体会和深刻的理解。在授课中,他要求学生在渔具装配之前必须做好装配施工图,按程序进行装配。如网具装配,强调联合剪裁,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为防止剪裁出错,学生数人一组,共同剪裁。如有剪错,不得调换网衣,自行修补。一来避免了学生对实习材料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协作推进工作的能力。他按实习人数将学生分组,要求各组根据先前设计的渔具图制作一顶渔具,并将该渔具用于后续的生产实习。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他常常与学生讲起船上的经历,让学生了解渔具设计与装配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海上生产实习中能否捕到鱼,能否吃到自己设计、装配的渔具捕上来的鱼。一个学期上下来,他把一群铜墙铁壁的男人们(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只招男生,是出了名的“和尚班”)变成了天天心甘情愿在学院楼下编网、织网、补网的“渔家姑娘”。邹晓荣说:“虽然起初跟他们‘斗智斗勇’很是辛苦,但是学习效果真的很不错,尤其实习结束时,看到学生们喜悦和期盼的神情,总是感觉很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