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海洋文化:奏响学校特色发展的主旋律 海洋人生:引领学生素养发展的航标灯

发布日期:2017-05-08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307设置

海洋教育,为文化立校、立德树人“引航”

一一一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走向特色高中探索有方(背景·理念篇)

将浩瀚的海洋,引入办学的端口,引发特色的波澜,成就育人的蓝天,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中独树一帜。

学校的方位得天独厚,毗邻东海。学校创建于1944年,1978年被评为区重点中学,2009年被评为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而2010年3月学校易名为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使办学出现了一个新转机,依托地域资源拓宽教育视野,借助大学资源形成特色办学,成为现实的可能和必然的选择。

目前,学校以“海洋教育”为主干,以“海洋文化”为主题,以“海洋人生”为主旨的特色高中办学之路越走越宽。学校是沪上首家“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也是“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近年来,建设“海洋文化教育特色鲜明的现代学校”的发展目标得到师生普遍认同,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成为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区首批特色高中建设实验校、区艺术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区体教结合特色学校等。

将海洋丰富的资源进行教育元素的深度开发,构建“海洋文化”整体框架,融入办学和育人的全过程,形成特色高中的精气神,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的“海洋教育”,既有核心定位,也有海的宽阔,更有海的深度,给人们以许多启示。

把握“五情”:“海洋文化”办学特色的基础

大团高级中学致力于“海洋文化”的建设,有着基于现实条件的多方面考虑和准确的办学定位。

“世情”大中小学教育贯通成趋势

从全球教育的“世情”看,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合作历史已较长。早在19世纪末,杜威创办的实验学校就成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萌芽。上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教育变革和教育改进的复杂性,期望通过系统的、多方参与的、合作的方式取得教育变革的成功。今天,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关注并探索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

“国情”中学连接大学成发展热点

从国内教育的“国情”看,大学教授走进中学课堂早在五四时期就已形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和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大学与中小学也通过诸如“实验学校”或“附属学校”等形式探索建立某种合作关系。为有效开展高中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探索建立高中和大学的有效合作机制,鼓励大学向高中开放课程、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部分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开辟学习发展的新途径。”

“域情”浦东发展需要教育新思维

从浦东新区的“域情”来看,随着“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浦东基础教育提出了均衡化、规范化、优质化、国际化的新目标。董永华校长认为,通过引进高校资源,探索大学、中学的有机衔接,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又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从而加快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形成高中办学特色,是实现新目标的一大有效举措。

“校情”育人模式需要具体的载体

从学校发展的“校情”来看,作为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秉承“成人成才、成功成器”的办学理念,自觉承担“让师生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升、人格不断完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办学使命,进一步明确“仁爱、笃学、尚美”的学生培养目标以及“有追求、善学习、能合作”的教师专业形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学质量逐年提高。

学校毗邻临港新城,自2007年9月创建上海市首家综合性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与上海海洋大学的合作做出这样的定位:以“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为目标,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提早体验高校生活,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将学生复合型素质的培育落到实处。

“资情”社会资源转化需要有序开发

 从社会可提供的“资情”看,学校是上海海洋大学附属高中、上海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得到了海洋大学、各级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促进了学校办学的特色化、优质化。学校划归浦东新区后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毗邻临港新城,有利于扩大学校品牌效应。

抓住重心:“海洋文化”办学特色的内涵

自然的海洋,不会自然成为海洋文化。基于此,学校作为海洋文化特色学校,对“海洋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作了顶层设计。

丰满“海洋文化”的物质设施

自2006年开始,学校开展了海洋特色的文化建设。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维,为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多年来将工作重点放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其主要方面一是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二是校园环境的改造和完善。

其成果主要有: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上海市海洋局、原南汇区人民政府在大团高级中学共建“上海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相继完成了海洋科普馆(海洋科普展示厅)、海洋科普实验室、海洋科学教育讲坛三大平台的建设。基地已成为培育海洋人才新苗的科普园地,也使学校成为上海唯一一所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普通高级中学。至此,海洋特色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清晰“海洋文化”的内涵界定

学校认为,“海洋文化”指源于海洋而成的文化,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其本质是人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海洋文化”,是指人类探索海洋奥秘,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

学校将“海洋文化”特色文化建设,建立在学校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纳入学校总体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同时明确,外显的有形的文化可以“打造”,内隐的无形的文化则要靠“滋养”,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内隐的文化才是文化之魂。因此,学校海洋特色文化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总体思路,既符合学校发展的基本战略,又体现自身特点,坚持“外显”与“内化”相结合,以“内化”为主,坚持练“内功”。

学校“海洋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充分利用学校海洋特色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成果,在课程教学领域有效推进海洋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在办学理念、教育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深度融合海洋文化的元素,促进学生在精神、人格、气质等方面的成长成熟,促进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促进每一位教职工综合素养的提升,促进学校特色的新一轮发展,整体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融入全局:“海洋文化”办学特色的生机

学校将“海洋文化”融入办学全局,融入育人全程,渗透师生全员,从海洋的特质、内涵、表现等多方面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开发和诠释,使文化立校形象化、立德树人美感化。

注重海洋特色精神文化

完善“三风”建设

在校风建设上,注入“海洋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大气、包容、创新”为特性,使之成为弥漫在大团校园中的醒示文化与行动自觉,能充分体现校园所拥有的“上善若水”的境界和“海纳百川”的景象,展现以蓝色文明和海洋精神为底色的校园文化。

在学风建设上,围绕“海洋文化”的秉性气质,以“仁爱、笃学、尚美”为特质,培育学生具有不断进取、刻苦钻研、勇于担当、互助互爱的学养,在自主与合作学习的经历中形成有益的思维习惯和学会有效的探究方法,为支持终身发展奠定综合的核心素养。

在教风建设上,发扬“海洋文化”的博大情怀,以“有追求、善学习、能合作”为特征,引导教师具有“爱心与责任”的高尚师德、“笃学与反思”的学科素养、“精准与有为”的专业能力;能如海洋那样无私奉献、精深宽容、充满活力、四海一家,能在团队协作中同舟共济,在改革风潮中与时俱进。

进一步挖掘“海洋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深刻内涵

学校经过梳理,提出一系列有关由海洋生发的文化内涵,如:

海洋特质:博大精深,魅力无限;海洋精神:胸怀宽广,海纳百川;海洋品格:奔流不息,无私奉献;海洋性格:热烈奔放,锲而不舍;海洋运动:遵循规律,富于个性。

学校认为,“海洋文化”熏陶下的新一代,应该具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一样的气派,大海一样的生命律动,大海一样的潜力无限。

关注育人:“海洋文化”办学特色的宗旨

学校将“海洋文化”的构建与特色育人紧密结合,对“海洋大团人”的性格和风格进行了归纳和提升。

办学目标更为清晰

努力建设“让每位师生成人成才、成功成器”的、有文化自觉的现代学校。像海洋那样直面苍穹,大家风范;像海洋那样敞开胸怀,海纳百川;像海洋那样携手天地,服务人类。

学校在办学发展过程中着重坚持“两个化”:特色化、优质化。特色化,指依托高校资源,提升教育理念,培育学校文化,推进课程改革和特色课程建设,力争办出特色创出品牌;优质化,指实践现代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学生发展目标更明确

学生培养目标:“仁爱、笃学、尚美”,爱科学、爱海洋;善学习、善创新;能感受海洋之美,体悟海洋之魅。培养具有丰富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有所长、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优秀中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仁爱:诚以律己、知行统一。对他人能尊重与包容,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

笃学:刻苦好学、学思结合。具有清晰的思维、熟练的技能、良好的智能,重视发展兴趣特长,成绩优良能创新。

尚美:身心健康、素养良好。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会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言行举止得体,情感成熟善于合作。

教师发展目标更贴切

教师发展目标:“有追求、善学习、能合作”,像海洋那种奔流不息、一往无前;像海洋那样博大精深、充满魅力;具有“四海一家”的团队意识,能同舟共济、合作共事。

师德高尚有追求:强调“爱心与责任”,教师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端正从教态度,提升价值追求,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素养良好善学习:崇尚“笃学与反思”,教师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提高专业素养与能力,用先进的方法、现代的理念来教书育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艺精湛能合作:倡导“自主与合作”,教师能在自身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主动发挥个性特长,发扬团队精神,共享优质资源,创建共赢局面,逐步形成合作共进的教研氛围。

教育学意义上的“海洋文化”

(董永华)基于地域毗邻海洋的“天时”、校名取自于海大的“地利”、多方海洋资源汇聚的“人合”,我们提出了“海洋文化”办学特色的一系列主张,并进行了具体的实践。

从海洋科学的“知识普及”,到特色办学的“海洋文化”,再到素养育人的“海洋人生”,也许是我们致力于开发“海洋教育”的“三步曲”。

海洋,不仅成为人类生存之海、发展之洋,而且成为办学特色培育之海、成就之洋。事实上,海洋,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具有教育学意义上开发的教育资源。

诚然,我们实践“海洋文化”办学特色的建设,并不是要把全部学生培养成从事海洋工作的人,而是借海洋的特质,凝炼办学特色,形成育人特色,并将海洋的诸多正能量属性化成教育的元素。当我们的师生具有海洋般宽阔的胸怀、海洋般深邃的智慧和海洋般巨大的能量时,教育的成功就在面前。

教育学意义上的“海洋文化”,是一种境界和追求,我们乐此不疲,任重道远。(作者为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校长)

(来源:《文汇报》,2017年5月4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