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面向2030发展愿景的战略发展目标下,“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建设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对生物资源、地球环境、人类社会具有高度诠释能力,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多科性应用研究型高水平特色大学。发展愿景呈现出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特色学科学术引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战略。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创建“多科性应用研究型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新契机、促进外语学科内涵建设的新发展,是摆在外国语学院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本文立足“多科性”“应用型”,结合外国语学院“十三五”规划,就外语学科内涵建设中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谈些谈几点思考。
一、拓展“多科性”融合
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撑学科根基扎实”“相关学科高度交叉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特色化”“多学科协调发展”等愿景和建设目标,这既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引领外语学院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具有语言特色的学院,学院的发展将超越单一的语言学科局限,多维度思考与学校特色学科的对接,学院将利用自身在语料库、应用语言学、翻译等领域的学术优势,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为学科的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寻找出路。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
1.打造特色学科群。坚持外国语言文学本体研究发展为立院之本,在持续保持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以外语优势为桥梁,对接学校标杆学科,探索院院联合、文理交叉、文文交叉的科学研究新模式和新路径,实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海洋特色的人文学科”的学科群构建机制。配合学校高原高峰学科建设,通过与海洋、食品等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协同创新研究,推动 学院“涉海口译实务与教材研究”“海洋文献编译与出版”“海洋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国文化形象海外建构”4个特色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推进彰显具有海洋特色的外国语学院创新研究团队。进一步拓宽合作交流领域,培育海洋特色的创新研究团队,争取在“海洋实务口译”“涉海文献笔译”“海洋问题决策与咨询”“一带一路”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等语言战略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增强涉海翻译实践与研究在海洋类高校中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并相应组建形成核心研究团队。通过机制创新及项目引导,与学校特色学科联合开展海洋文献资料编译、海洋法律政策文书翻译、涉海国际实务口译、涉海英语教材编写、海洋文学与文化研究。
二、立足“应用型”发展
外国语学院将利用外语学科在语言交流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 在办学理念、学科布局、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利用其显著的“涉外”性,努力培养“讲中国故事,传中国声音,表中国观点”的“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
1.努力引领传统的科研学术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向融合了学校优势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海洋特色的人文学科”应用学术型转变。在我国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今天,重点运用语言学、文学、文化等领域的理论基础,适当结合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文化等领域知识,进行更全面、更综合的多学科交叉应用型研究。
2.进一步创新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英语、日语、朝鲜语的专业结构,推进大学英语教学中外语学习与专业的融合,加大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在生命、海洋和食品三大传统优势学科的部分专业实行“二二制”复合型国际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先期试点1-2个“专业+英语”的专业班级,即新生进校后的一、二年级学习听说读写译等英语专业学科基础教育模块的语言技能课程+学校综合与通识教育模块的课程,三、四年级学习本专业的部分学科基础教育模块的课程+专业教学模块的课程以全面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毕业后能直接参与国际海洋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国际化人才。
在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方面,立足于本市和临港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整体水平较高、以英语笔译方向为主体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体系。同时,积极培育专业学位新的增长点,致力于硕士授权点结构的调整,争取在2019年前后完成增设日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同时,立足翻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坚持“适应需求,凝炼特色,保证质量,协调发展”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开展以提升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做紧密结合,通过专业学位课程改革,推动翻译实践能力的提升。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上海世语翻译集团、上海策马翻译集团,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农业部渔业局国际合作处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打造出行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的精英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3.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加大高层次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形成4-5名带头人、10名学科骨干、20名青年骨干的人才梯队,打造治学严谨、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科研学术队伍,以及业务精湛、教学质量优异的教学名师队伍。一方面争取在学术骨干、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上实现新的突破,另一方面,依托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上海科创中心”,有针对地选拔和培养一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翻译实务实践队伍。打造对接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聚焦涉海翻译、参与国内外各项国际事务、与产业需求充分对接的高端口笔译翻译实践团队,以推进涉海翻译、国际文化交流、海洋文学经典译介与传播。
4.加强国际交流。加强学术影响力,并服务于中国企业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学术组织的合作,借助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工作坊,建立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利用语言优势,以开设全英文学位课程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作为国际化的突破口,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我校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并将学院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融于国际表达,通过海外学术期刊予以推介。
5.构建具有海洋大学外语优势的社会服务领域。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双重使命”,以MTI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为平台,在外语学院高端口笔译师资团队的指导和带领下,打造一支20人左右、语种覆盖英语、日语、韩国语、法语、西班牙语的翻译团队。结合学校特色学科,与生命学院、海洋学院和食品学院面向学校和社会提供专业性的多语种翻译服务和外事接待服务,加强对重大国际交流、涉外谈判、涉海类国际培训等活动中的翻译服务。加强与翻译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优势活动中翻译服务,做强语言服务产业,推动教学、科研成果与翻译实践的有效转化。同时,加强对临港地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合作,发挥外国语学生及优质外语教师对上海远郊地区幼儿园、小学、中学外语教育的支持。同时积极拓展与政府机关、大中型企业的战略合作,提升行业笔译、口译和语言本地化服务水平。
经过十年的发展,外国语学院在提升内涵、打造特色,融入海洋大学的整体发展等各方面已经取得不少成绩,在十三五发展期间,学院将继续坚守 “质量”和“特色”两条生命线,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外语人才。争取到“十三五”末,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科建设稳步进展,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成为在海洋与农业类院校内有影响力,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学院,为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地方特色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