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三十八(杨莎):以我之桨,乘风破浪

发布日期:2018-02-05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617设置

杨莎,经济管理学院2016级物流管理(1)班学生,入校以来,坚持追求卓越的理念,坚持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大一加入上海海洋大学龙舟队,秉持“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统一行动,绝对服从”的队训投身训练,在女队中担任右桨。努力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向上,与人为善。入学一年,曾获人民奖学金三等奖。课余时间,专注运动与阅读,喜欢书法与绘画,并尝试写自己喜欢的小说。

在我人生的前十八年中,从没有想过会在大学参加关于体育竞技方面的活动。对于懵懂刚成年的少女来说,大学两个字,承载了我们对摆脱应试教育的寄托,也代表着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蜕变成为另一个自己。可以这样说,遇见龙舟之前,大学是自由,是蜕变,但遇见龙舟之后,大学就变成了青春、热血、速度、激情。虽然现在享受的大学时光与自己想象的定位有些偏差,但是我却是满腔热血一头扎进,沉迷其中,无悔。

与龙舟结缘的原因很简单,单纯地陪着本班的女同学一起去,想试试对于这项运动的减肥效果,本没有对龙舟这个运动留下许多印象,还想着去过几次训练便把它退了。但是套用一句话来说:我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同学退了龙舟社团,我却在真正喜欢上这个运动的基础上,以一个正式队员的身份留了下来,开始了在大学校园的龙舟之路。

教练有说我们学校龙舟队的队员是一张白纸进校园,这无疑是对于刚接触龙舟运动的我们精准而又犀利的评价。什么都不懂,所以什么都要学。什么都很累,所以什么都得吃得起苦。在很多人眼中,女孩子就是娇滴滴的,理应被捧在手掌中宠着、哄着,但是进了龙舟队之后,就没有“女生”“差别对待”这些字眼。实力决定一切的竞技体育,要的就是你全身心的努力和付出。当你开始想要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初总是不易的,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我们在进队的第三、四周起,就开始了对于龙舟运动正式的学习。当初的记忆尤为深刻,四五十个大一新生,每人一把木桨,占据了荡桨池的两条船,懵懵懂懂的地学习划船动作。当时并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划船,听完学姐们的动作分析,就只是单纯的机械重复,纯粹用胳膊拉水。开始的固定动作尤为痛苦,因为没有足够的力量训练,每次下来都是手十分酸胀。但是在学姐们的悉心教导下,每一次都慢慢忍了下来。一个学期下来,感觉自己的极限一次次在突破,第一次下河划船,第一次举起四十斤,第一次有氧长划,第一次……每一次的积累,铸就了我的成长与进步。

2017年,注定会是我大学生涯中难忘的一年,这是我在队里的第二个学期,其间,以一个非专业运动员的身份,有机会代表上海海洋大学、代表上海市参加第十三届全运会龙舟比赛。训练很累,学习很紧,需要处理协调的事情烦琐且多,但是机会和使命既然已经交在了手中,就没有轻易放弃的道理。因为王小波有说过:“人脉、资源、关系,这些我都明白,我就是想看看,凭着我们的诚意,能把我们想做的事情做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就靠自己不靠别人。”

龙舟比赛是第十三届全运会新增的群体运动,在教练告诉我们学校的龙舟队即将代表上海市参加全运会的龙舟比赛时,心中难以抑制的兴奋不言而喻,但是其中的责任感也是沉甸甸地压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肩上,女生的责任更胜。相较于男队而言,我们学校的女队大部分都是大一的新队员,在没有正式集训前,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属于一个什么位置的水平。但是无论如何,弓既已拔起,就必须射出最有力的一箭。

每个省市都会挑人并且组成一只最厉害的龙舟队,因为省市太多,在进行全运会最终的决赛之前,得先实打实的打一场预赛,只有进入十八只预赛队伍前十名的队伍,才能有进入决赛的资格。想要获得成绩,只能是踏踏实实的训练。预赛时间是六月初,最初开始训练时距离比赛也只有一个月了。对于当时划船姿势都没有全部学会的女生来说,时间真的是很紧凑的。因为我们是非专业运动员,同时是在校大学生,训练不能放下,学习同时也不能落下。教练努力为我们争取训练时间,但是最初拟定的训练时间并没有被学校通过,所以最后的训练时间定在早上5点和下午4点半以后。每天早上5点起床,每天晚上10点钟睡觉,这个训练时间我用了三天才能适应。虽然说早睡早起精神会很好,但是经历了每天早上2小时的训练,一上午的课稍微把持不住便会睡死过去。开始的几天,没有调整好作息时间,整个人一天下来头都是晕乎乎的,但是训练还是坚决不能放下。一开始,生活节奏被打乱了,学习的步调也差点难以跟上,心里总是憋着一股气的,连着训练都带着一股浮躁之气,但是教练的劝说却让我们心里满满沉静了下来。不是每一件事只要努力去做就能获得成功,这其中枯燥艰难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适应,因为成功的花,是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才得以傲然绽放的。一个月,每天不间断的训练,到最后都说不清楚自己都经历了什么,现在回忆起来,其中心酸难以言喻。

预赛是在广东麻涌进行。第一天是划500米,在我看来这是龙舟比赛项目中最累的一个。没有比赛之前,教练对我们分析,能成为我们的对手,至多也就八个,所以我们尽力争取第九、十名。但是第一枪划下来,不敢置信的是我们竟然拿到了第六名的成绩,可以说是在预期之外的惊喜。下午的小龙比赛我作为替补队员参加了,也是拿到了第六名的好成绩。在正常水平发挥的情况下,我们拿到了总分第七的好成绩,有了进入总决赛的资格,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攻防战。但是比赛远远还没有结束,正如教练所说的,我们现在才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刻。

 第二阶段的训练开始正逢学校的小学期,因为进入了比赛的攻坚阶段,全队一起请假去上海市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进行集训。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想让我们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做好手上的这一件事。这里的住宿条件远不如学校,但是努力顶一把却是可以坚持下来的。因为环境封闭,时间充裕,训练的强度也在加强。一天三训,白天划船,晚上做力量。还记得来的第三天,早上下午两个追逐划,一个追逐划的距离就是八公里,划了一个下来四十多分钟没有休息,结束之后只想躺在地上不起来,虽然每个人都很累,却没有一个人说要放弃,即使手痛到抬不起来,也还是要咬着牙顶上去。大通铺的生活很精彩,寝室的浴室也是大澡堂,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星期,但是和队友的兄弟情更进了一步,训练也更加努力了。之所以说是兄弟情,是因为在龙舟队,女生是当男生来用的……

经历了在东方绿舟的集训之后,我们在比赛前的半个月转战到了湖南常德的柳叶湖,也就是最终的决赛点。在这里,训练环境焕然一新,训练内容也多是以速度为主,但是常德炙热的阳光和柳叶湖的迎风浪潮都是巨大的考验。最累的一次现在还是记忆犹新,我们当时绕着柳叶湖的湖边整整划了一圈,21公里,没有休息,整整划了一个半小时。最痛苦的就是因为睡觉姿势出了问题,第二天划船太猛,就直接落枕了,脖子也是三天才好的。即便是这样,也还是要跟上队友的步伐,因为女生没有替补。之所以现在能风轻云淡的说这些,是因为我知道能坚持下来的困难,都算不上什么。比赛在即,现在能做的,就是努力踏实地走完最后的每一步,训练很紧,和大三的可爱的学长学姐们相处的时间也就是最后的这几天。训练时间太短,只争朝夕。

七月的湖南酷暑难当,决赛还是在预期之内来临了,因为赛制和实力的原因,为实现小龙在决赛的绝对冲刺,我们在大龙上的某些项目上做了一些放弃,心中是有些苦涩的。毕竟一路走来,每个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说放弃很难受,但是身在一个集体之中,最应做到的就是舍小我、护大我。最终学长学姐们不负众望,都取得了一定的好成绩。男子的十二人小龙还在500米、200米、100米分别斩获了铜、银、铜三枚金牌,值得尊敬,值得热血澎湃!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之后,泪流满面。比赛的兴奋在庆祝宴上同时也是与学长学姐的告别宴上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满满的心酸。一路走来,一路陪伴。一路走来,一路指导。不想说再见,却仍要笑着挥手道别,人是向前看的,学长学姐们把他们从上一代人得到的传授给了我们这一代,很沉重,但是责无旁贷。我们的这一代,会怀揣着希望,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

很多人以为自己离成功只差奋斗两个字,等他一努力就可以追上大神们。这不只是无知,也是一种傲慢。成功并非如此廉价。成功需要努力,但成功不止于努力。一年的龙舟生涯,一年的坎坷岁月,我已长大,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要记住曾经吃过的苦,留下的汗。以我之桨,乘风破浪,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

相关链接: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三十七(杨巧青):坚持就是胜利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三十六(杨飞宇):青春不悔入龙舟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三十五(徐燕):一桨,一生的荣耀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三十四(吴越洋):经历过了才会成长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三十三(王艳林):编织梦想的时光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三十二(王晓晨):漫漫龙舟路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三十一(王腾伟):挥桨书写青春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三十(王继兴):龙舟梦——我的激扬青春梦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二十九(王冰淇):保住这颗奋斗的心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二十八(田旺):一路播种,一路收获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二十七(唐尚海):龙舟与我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二十六(沙尼牙木·艾麦尔):我与龙舟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二十五(彭天):我的龙舟梦 海大梦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二十四(满岩岩):风里雨里,码头等你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二十三(罗晓韵):坚持继续前行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二十二(罗侯晋):龙舟队——新的起点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二十一(柳旷):做最好的自己

海洋体育特色育人系列报道之二十(刘玮):在自己有限的青春里,发挥出自己无限的青春 

(撰稿:杨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