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郜阳)金枪鱼、鱿鱼、秋刀鱼……这些都是舌尖上的美味。可你知道吗,为了这些渔业资源,有这样一群学者,靠着自己所学,走上国际谈判桌,捍卫国家的合法权益。“在国际会议上,我们面前放的不是个人的铭牌,而是‘中国’,我们只有充分准备,才能据理力争,为国家争取权益。”这是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所有成员的心声。
图说:周应祺教授九次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参加国际渔业谈判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供图(下同)
从无到有,国际谈判桌有了“中国声音”
近几十年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相继成立,管辖范围几乎涵盖全球三大洋和南北极等海域,涉及几乎所有经济鱼种。
我国远洋渔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1996年6月,中国加入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委员会,开启了中国政府参加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序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成长和发展的每一个脚印,也是我国远洋渔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从1999年开始,履约团队开始承担农业部渔业局交办的履行金枪鱼渔业养护管理公约义务。以此为基础,上海海洋大学逐步培养和建立了一支专门代表中国政府参与区域渔业管理组织事务的科学研究团队,从事科学数据收集、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渔业基础科学研究、国际渔业政策咨询、远洋渔业企业培训等业务工作,在政府与企业、中国和区域组织之间搭建了一个沟通与协调的桥梁。
去年9月,上海海洋大学和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共同成立“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目前研究中心有约40人,覆盖中国参与的7个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参加这些组织,很重要的就是维护国家的权益配额。” 履约团队成员戴小杰教授表示,“我国能够在中西太平洋取得捕捞权利,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如果没有履约,我们就无法捕鱼。”
图说:朱江峰、许柳雄(左起依次)出席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第16届科学分委会会议
勇挑重担,为维护国家海权贡献力量
“你们对不同国家的履约标准不一样,我们反对你们的评判!”这是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执行主任唐建业教授在国际会议上掷地有声地发言。“履约谈判过程很辛苦,有时候会议一开就是一整天,都没时间吃饭,休息时间也只有不到3小时。”唐建业告诉记者,“我们面对的是欧美专业的团队,他们要么是外交官出身,要么是从事远洋渔业资源调查的科学家,而我们日常还要担负教学的重任。”
在平时,团队成员一有时间就会搜集、参透和会议有关的所有材料,做到对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及联合国大会等发展动尽可能了解。“只有材料掌握得足够多了,才能对各国利益主张有清晰的判断,作出有利于我国远洋渔业资源权益抉择。”
“坐在‘中国’的铭牌后面,压力是很大的。你所说的所有内容,无论发挥好还是不好、正确还是错误,都将以中国的名义记录进会议报告。”唐建业说,“我2014年第一年走上谈判第一线,曾经紧张了两三天,说话都不利索。后来慢慢适应了会议的节奏,才开始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从成立至去年底,该团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渔业谈判共计316人次,涉及的远洋渔业事务覆盖全球三大洋和南北两极海域。团队还主办或承办了远洋渔业相关国际会议十余场,培训、遴选、派遣远洋渔业国家观察员144人,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渔业领域的影响力。“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站上国际舞台,能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后备军继续为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奋斗!”戴小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