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当好科学诠释者不容易!看科技馆小伙如何练就“科普巧舌”

发布日期:2018-07-06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456设置

图说:董毅在比赛中 来源/受访者供图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郜阳)“这么说吧,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成功飞往外太空的有500多人次,然而,下潜到1万米以下深海的却只有3个人,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下海难于上青天.…….” 2018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决赛上,来自上海科技馆展教服务处的董毅面对评委“上天、入海哪个更难”的“刁钻”提问,淡定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赢得喝彩声一片。经过激烈比拼,董毅最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2018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

13场讲解,13种表述

来到科技馆不到一年,董毅已经承担了多次展览的讲解工作。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自己的“首秀”:你不知道的丝路,“一带一路”五年影像展。“第一次讲解,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我就想着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每一张照片讲得有趣、好玩。”如何让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拉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的距离,这让董毅颇费了一番脑筋。

上学期开学第一天,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的几十名学生来到上海科技馆,上了一堂不一样的开学第一课,董毅是他们的“博老师”。以前的“一带一路”,只出现在课本上,而董毅让“开学第一课”变得色香味俱全。来到兰州拉面的照片前,董毅向孩子们讲述了兰州拉面“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特点。看着照片上热气腾腾的大锅煮着面条,孩子们仿佛闻到了这碗不断创新、贴合大众口味面条的香味。“‘五黄’是指面条黄亮,这是因为里面加了一种叫芨芨草的植物,加入芨芨草后,面条变得更劲道。”董毅对孩子们说,“芨芨草生在在西北大漠,在恶劣的环境下坚强生长着,这种品质多难能可贵!”

“我们一共讲解了13场,针对不同的听众,我们准备了13篇讲解稿。面对中小学生,我们还有意识增加了价值观的培养。”董毅告诉记者,“我们想让展览不再是过眼云烟,而是能给听众带去或多或少的思考。”在一张吉尔吉斯斯坦乐器的照片前,董毅掏出了手机,给大家播放了一曲库姆孜演奏的音乐,欢快悠扬的曲调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我们要让平面展览走向立体。”

图说:董毅在比赛中 来源/受访者供图

为讲解稿做“加减法”

“这次能获得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靠的是团队的集体智慧。”董毅很是谦虚。进入全国决赛后,董毅和同事们商量,要把“上海创造”的精气神带到全国的舞台上。C919大飞机、“量子号”卫星等国之重器都曾出现在董毅的候选单上。经过几次“掉头发”的“烧脑”讨论,团队将目光投向深潜器,并聚焦深潜器自由浮动的原理。

“我们还参观了上海海洋大学的彩虹鱼基地,收集了相当丰富的素材。”董毅说。如何让开头就牢牢抓住评委和听众,团队建议董毅借用“如何把大象塞进冰箱”的段子。为了能说服大部分听众,董毅不厌其烦地请不同的同事听他彩排,提出意见。“这里太乱!”“这里听不懂!”“这里太啰嗦!”“评委”们每提出一个建议,团队就会一起研究,不找到解决方案不罢休。

在决赛的舞台上,董毅带来的《深渊里的承上启下》,将载人深潜器的工作方式表述得诙谐易懂,收获在场观众阵阵掌声与欢笑,除了感叹讲解的精彩,大家也为国家的海洋科技进步而点赞。

此次大赛和研究员、主持人、医生同台竞技,让董毅收获不小。在他看来,作为一名科学传播者,“去百度化”非常重要。“我们会从文献、期刊中找一些有趣的故事,拉近参观者和科技之间的距离。”董毅告诉记者,“就像竖立在走廊上的爱因斯坦像,我们避免过多去说一些相对论、量子论这些难以消化的,而是告诉参观者,爱因斯坦1921年曾到过上海,正是在这片土地,他收到了获得当年诺贝尔奖的电报。”

【延伸阅读】董毅在2018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决赛上的部分“金句”

①这是我们的地球,海洋面积占到71%。蓝色海洋里,蕴藏着无数奥秘和宝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把目光投向了6500米以下的深海,这里被称为深渊。

②正式下潜之前啊,我出个脑筋急转弯,请听题,载人深潜器工作总共分几步?答:两步。第一步,沉下去。第二步,浮上来。别看说的简单,这每一步都可谓是步步惊心。

③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研制了它——空心玻璃微珠。大小玻璃珠交替粘合,就像这啤酒泡沫一样排列,组成了类似晶体链的结构。这种材料密度小,体积小,抗压好,针对作业目标具有稳定的悬浮定位能力。中国的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红色的顶部里装的都是这种浮力材料,自此承上的问题也解决了。

④ 深渊中的承上启下将为我们揭开更多的海洋奥秘,中国的载人深潜器“彩虹鱼”号在2021年将冲击11000米的人类下潜极限。挺进深渊将更深地了解地球生命起源。

(来源:新民网,2018年7月4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