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校106周年系列活动:中国渔政206启用 上海海洋大学又添文博设施

发布日期:2018-11-01 责任编辑:刘伟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991设置

转型发展,格局创新—从海洋走向世界,从海洋走向未来,今天是上海海洋大学建校106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校庆的主题系列活动之一,一艘曾服役33年的功勋船只—--中国渔政206船在海大新生,从此上海海洋大学新增一个新的文博设施,海大校园又添一道新的亮丽的风景线。

从今天起,学校在鲸馆、校史馆、校园文化馆、三史馆、远洋渔业展示厅等文博设施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文博场所,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又有了新的成员。从今天起,中国渔政206船将作为文博设施正式上岗,在这里,在上海海洋大学,充分发挥她的育人功能,并同时,继续见证上海海洋大学的发展,见证上海海洋大学世界一流特色大学目标的实现;继续见证中国渔政事业的发展,见证我们海大人对“渔权即海权”的新时代阐述,见证中国海洋强国梦的实现。

今日上午,中国渔政206启用仪式在龙舟码头举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农业部东海渔政局局长、我校校友李富荣,中国海警东海分局筹备组执法执勤组副组长、我校校友俞国平,上海海洋大学校长程裕东以及学院、部门师生代表出席。仪式由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卫东主持。  

程裕东和李富荣为中国渔政206启用揭牌。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馆长宁波分别向李富荣、俞国平颁发文博育人重要贡献证书。

李富荣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渔政206有着光荣的历史,它曾在各项重大任务中劈波斩浪、南征北战,亲历和见证了我国依法治渔、依法兴渔、依法管海的历史。在完成历史使命后,为留住历史、宣传海洋,它以特殊意义标志性的展品陈列在海大校园,成为海洋宣传、历史文化传承、文博育人的教科书和平台。中国渔政206船将激励一代代海大人热爱海洋、建设海洋、振兴海洋,为国家海洋强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青春和力量。

作为中国渔政206的日常管理方代表,宁波在发言中说,中国渔政206在退役后,通过身份转换,承担起“存物传史,文博育人”的功能,海大人将把它身上的故事发酵为营养,以文化人,立德树人,走近更多人的精神血脉里。

据悉,中国渔政206的对外开放、接受参观的安排将另行公告。 

中国渔政206隶属于原东海区渔业指挥部,其前身为中国渔政23号。中国渔政23号船于1979年建成交付,1980年3月开始承担舟山北部和长江口执法任务。成为上个世纪东海区渔政管理的排头兵。随着1000吨级渔政船的入列,中国渔政23船于2001年改名中国渔政206船,继续承担了近海渔政管理、长江口应急值班工作,被渔民亲切地誉为“渔民保护神”。此外,中国渔政206船还承担了保护海底光缆、水文调查、为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学校学生实习带教的任务,相继有400多名学生上船实习。

2012年12月30日上岸 

2013年7月23日进校

  2013年8月5日合拢

2012年12月,中国渔政206船服役已经33年。经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的提议与努力,中国渔政206船被赠与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渔政206”侧面反映了中国渔政管理史,是“渔权即海权”的落实者、实践者与执法者。2018年,我校决定将中国渔政206,打造成学校文博育人的一张文化名片。经过几个月的保养维修,历经风雨的中国渔政206船,今天,已焕然一新地屹立在我们面前。

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农业部东海渔政局局长、我校校友李富荣讲话全文:

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回到母校参加中国渔政206船成立时的揭牌仪式。这艘有着光荣历史的船,曾经承载着我们中国渔政人的崇高使命和责任。在国家海洋主权维护、渔业行政执法、海洋安全监管、海难救助、海洋调查、教学实习以及海底光缆的守护,军演扫海等等重大任务中劈波斩浪,南征北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它也经历并见证了我国依法治渔、依法兴渔、依法管海的历史。在中国渔政206船即将完成历史使命,退出海洋执法装备队伍之时,为了留住历史、宣传海洋、传承文化、激发海大学子热爱海洋、献身海洋的热情,根据这艘船的大小特点,我们当时跟校领导协商,将中国渔政206船驶进了海大校园。

同时希望这艘曾经战狂风、斗恶浪,驰骋海疆三十多年的舰船能够在海大校园继续以它特有的、带有特殊意义的一个标志性的展品陈列在海大校园,成为海大海洋宣传、教学应用、历史文化传承,用学校的话讲,是“文博育人”的一个教科书、一个平台。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今天,中国渔政206终于再次以其崭新的身姿展现在了老师同学们的面前。相信它一定能够激励一代代海大人认识海洋、热爱海洋、投身海洋、建设振兴海洋,为国家海洋强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青春和力量。谢谢!

(供稿:党委宣传部 摄影:张毅锋 于光磊 王霖涛 高展华 蔡洋)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