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报:发挥学科优势 献智江河湖海

发布日期:2019-01-15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598设置

——上海海洋大学特色办学之路

去年12月中旬,网上有一个视频备受关注,它讲述了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戴小杰和一条金枪鱼30年的“恋情”,展现了学者数十载躬耕渔业研究的“蓝色初心”。

其实,在上海海洋大学还有许多和戴小杰教授一样的海洋人,他们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的办学传统,利用海洋学科优势,围绕科技合作、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领域,为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尚俊林)

乡村振兴,他们在行动

在上海海洋大学师生看来,上海市崇明区就是一个“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2018年8月,上海海洋大学与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丽水市政府签署了《共同创建浙江(丽水)渔业绿色发展创新区助推乡村振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8年~2022年)》。在该校专家的牵头和指导下,以专业蟹苗育苗技术打造的崇明清水蟹品牌,可以和阳澄湖蟹媲美。

同时,该校充分挖掘学校学科优势向崇明区输送一批人才,开展河道生物资源调查,建设生态示范村,处理水产养殖尾水等,以实际行动助推崇明走上发展“快车道”。

生态保护,他们在现场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陈立婧,挂职崇明区水务局(海洋局),她发现崇明岛东风西沙水库南侧的长江水域,常年栖息着30余头江豚,则建议,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推进江豚迁地保护区建设,进而打造并形成“东滩候鸟天堂,西滩江豚乐园”的崇明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

2018年3月,农业农村部长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和上海海洋大学共同发起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该中心研究成果为国家开展长江流域退捕转产出台政策提供准确参考数据和信息。

此外,上海海洋大学对南北极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环境的调查研究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科学家们阐释了南极鱼卵抗冻机制,突破了对北极海冰的预测研究,首次发现北极沉积物的阻燃剂替代品。

走向深海,他们在路上

2018年11月14日,由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方家松教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深渊生物学资源勘探、获取和开发的前沿技术体系研究”正式启动。这是该校深化改革,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标志着承担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显著增强。

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进“船舶压载水检测试验室”。该实验室是我国首个拥有双证的专业从事船舶压载水检测的实验室,也是我国唯一具有国际互认资质的专业实验室,为我国的船舶压载水国际公约履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该校积极实施“亚洲校园”项目,把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到世界。2017年,中葡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2018年,又召开了第二届学术年会。

未来,上海海洋大学将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发挥学科优势,着力提升特色领域研究水平,践行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双重使命。

(来源:《中国海洋报》,2019年1月7日)

返回原图
/